▲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舰艇开放日现场航拍
在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之际,人民海军在包括青岛在内的沿海10多个城市港口同步举行舰艇开放活动,30多艘海军现役舰艇与公众见面,其中多型为首次公开面向公众开放。开放舰艇数量、型号均为历年来海军舰艇开放活动之最。 日前,红星新闻记者在青岛探访发现,面向公众开放的多艘舰艇曾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进行护航,其中还不乏电影《红海行动》中执行撤离中外公民任务的原型舰。 红星新闻记者登上这些人民海军序列中履历丰富的“明星战舰”,聆听官兵们讲述惊心动魄的远海征程,感受他们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忠诚与担当。
红海行动背后的家国记忆:
码头枪声清晰可闻
同胞高喊“祖国万岁”
在青岛奥帆中心码头,舷号547的临沂舰成为了众多军迷的打卡之地。
▲临沂舰在航行中
这艘承载着国家荣誉与人民信赖的战舰,在2015年3月执行海军第19批亚丁湾护航任务期间,临危受命,紧急驶向也门,成功安全撤离来自14个国家的432名中外人员。这次行动成为中国海军首次动用军舰直接靠泊外国港口撤侨的标志性行动,临沂舰也因此被记集体一等功。
海军临沂舰舰员郭永杰向红星新闻记者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撤侨经历。“接到执行也门撤侨任务的命令时,心里既紧张又兴奋。紧张是因为从未执行过这样的任务,兴奋则是想到能去接祖国的亲人们回家,特别荣幸。”
▲临沂舰舰员郭永杰
郭永杰至今仍记得,当时,也门局势危急,码头上枪战不断,枪声清晰可闻。“当临沂舰抵达也门码头,有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高举国旗,大声呼喊‘祖国万岁’‘中国军人万岁’,那一幕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郭永杰介绍,他当时负责在码头引导侨胞登舰。“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把祖国同胞安全带回去,再危险也不怕。”
郭永杰特别提到撤侨时,自己的战友郭燕牵着5岁小女孩从容自信地走上军舰的场景。“我当时就在她身边,她(郭燕)特别从容地把小孩带上了舰,小孩也一点都不害怕,就像跟着家长接放学的孩子回家一样,开开心心,特别放松。”这个场景被相机定格,引发全民点赞。
郭永杰还提到,临沂舰当年多次进出也门,先后开展三次撤侨行动,不仅优先撤离中国公民,还协助撤离外国侨民,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
揭秘亚丁湾反海盗一线:
小艇高速逼近
护航舰艇迅速启动反海盗部署
“我的家乡是山东日照,能在以家乡命名的军舰上服役,十分荣耀与自豪。”海军日照舰舰员丁昱文在舷梯旁,目光掠过舰艏“598”的舷号,语气中满是自豪。这位掌握英、法两门外语的海军军官,曾多次随日照舰走向深蓝,参加重大任务。
▲日照舰舰员丁昱文
丁昱文仍清晰记得,2022年时,她随日照舰参加第42批亚丁湾护航任务。在一次完成护航商船的任务后,她看到商船上悬挂着横幅、船员们挥舞着国旗,那一刻,激动、骄傲与自豪之情涌上心头。“真切感受到祖国越来越强大,能为在外的中国公民提供安全保障。”
作为一名海军军官,丁昱文在高强度的护航任务中不仅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更用丰富的知识储备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她深知海军是国际化军种,对外展示机会众多,因此加强语言学习,不仅熟练运用英语,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法语,增加本领,拓宽视野。
丁昱文表示,随着人民海军的不断发展,海军官兵走出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舰艇执行的任务复杂多变,学习能力强才能更好适应。”她勉励有志加入海军的年轻人,既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日新月异的军事科技浪潮中始终保持敏锐的求知欲。海军是一片广阔的成长沃土,只要永葆进取之心,在这里不仅能实现保家卫国的壮志,更能收获超越自我的精彩人生,期待大家以青春之名,共赴深蓝之约。
同样在日照舰服役的李嘉宁,有着丰富的护航经验。他先后参加过第24批、第30批和第42批护航任务。
▲日照舰舰员李嘉宁
回忆起第一次近距离遭遇海盗的场景,李嘉宁仍记忆犹新。那是在索马里海域夜间护航时,3条小艇突然向护航的商船快速机动。“这些小艇的行动态势、速度以及种种行为,都显示出典型的海盗特征。”
李嘉宁回忆,当时,疑似海盗的小艇距离军舰约1到2海里,离商船最近时仅有0.5-0.8海里。商船速度约为12—13节,而武装快艇却能达到40节,凭借速度优势,企图迅速抵近商船实施劫持。
对此情形,中国海军护航舰艇随即在国际频道对其进行喊话驱离,但这些疑似海盗船只却对警告置若罔闻。随即,护航舰艇迅速启动反海盗部署,特战队员果断发射照明弹和爆震弹,同时军舰加速驶向面临威胁的商船。面对中国海军的强硬应对,疑似海盗船见抢劫时机已过,不得不逃窜。
“如果没有我们的军舰护航,他们(商船)可能就会遇袭。” 李嘉宁介绍道,这些海盗亦民亦匪,平时将武器藏于船舱底部,外观伪装成普通渔船进行捕鱼作业,一到夜间便露出真面目,拿出武器变身武装海盗船。他们抱着“能捞一把是一把”的侥幸心理,即便面对军舰也十分猖獗。
在李嘉宁看来,中国海军常态化护航,不仅让我们的商船更安全,对于外国商船编队的护航申请,中国海军也积极响应,为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注入了维护和平的中国力量。
在去年海军节前夕,《人民日报》曾发文披露了一组详实数据。从“护航行动”到“万里归途”,15年里,人民海军累计派出46批护航编队、150余艘次舰艇、3.6万余名官兵,圆满完成1600余批7200余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解救、接护各类船舶近百艘,为保障国际重要贸易通道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入伍11年,李嘉宁也见证了海军的大发展和大跨越。他感慨道:“我非常幸运,参加了海军几乎所有重大演训任务,跟随舰船去到了世界多个国家。”
他希望海军能更加强大,也号召年轻人投身军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参军报国无上光荣。希望大家来到火热的军营中,共同投身强军事业,将国家建设得更加伟大富强。”
钢铁“奶妈”的深海使命:
护航线上的生命补给线
极大扩大了舰艇编队的航行半径
“我们补给舰被称为驱护舰的‘奶妈’,要让它们走得更远、打得更强。”站在海军可可西里湖舰的甲板上,27岁的薛一轻抚着舰身的钢铁纹路。
这艘满载排水量2万余吨的903型综合补给舰,能携带大量燃油、淡水,在海上给其他舰艇补给,让它们作战半径更大,能去更远的地方。它曾在亚丁湾的惊涛骇浪中为20余艘中外船舶护航,更在2019年上演了一场生死救援。
▲可可西里湖舰舰员薛一
那是一个深夜,博远18号渔船的呼救信号划破海面——1名船员腿部不慎被缆绳绞断,伤情严重,急需救助。据当年报道记载,现场海况条件恶劣,阵风6级,浪高2米到3米;同时,渔船干舷高,摇晃幅度大。一系列的因素,都给救援增加了难度。
薛一告诉红星新闻,接到求救信号后,可可西里湖舰全速航行两天两夜,医疗组在摇晃的船舱里为被救船员完成截肢手术。“手术灯亮起的那一刻,整个机舱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薛一回忆道,“当船员脱离危险时,他攥着国旗流泪的样子,让我明白了‘中国海军’四个字的分量。”
“第一次长时间出海、第一次出国,刚开始特别兴奋,但时间一长,枯燥感就涌上来了。” 薛一笑着说,好在舰上会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缓解大家的情绪。在远洋航行中,补给舰舍弃部分武器装备,装载大量物资,极大地扩大了舰艇编队的航行半径,让舰队能够走出国门,迈向深蓝。
护航过程中,薛一也经历了诸多挑战。他回忆,在菲律宾以西,因台风来袭,风浪巨大,人在驾驶室都难以站稳,但全体官兵坚守岗位,凭借着坚定的信念,按航线继续前行。此外,虽然在自己所经历的护航任务中没有明显遭遇海盗,但面对附近游弋的不明国籍小艇、船舶,整个护航编队始终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出击。
薛一介绍,可可西里湖舰不仅在任务中展现强大实力,还堪称穿着军装的“外交官”,多次作为参展舰艇,对驻华外国武官、社会民众开放参观,展示了人民海军的良好形象,赢得国内外广泛赞誉。而每次开放,都有令人难忘的瞬间:退役多年的老兵登上舰艇,看到新型装备,不禁感叹人民海军发展之迅速;烈士子女被官兵们轮流抱上舰桥,给予他发自内心的照顾。“军功章有他们的一半,我们永远记得。”
“看着人民海军日益壮大,心里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油然而生,真心希望人民海军能越来越好,自己也得干好下一个十年,争取干出一番成绩。”这也是薛一的心里话。
76年风雨兼程,从舢板小艇到国产航母,从近岸防御到远海护航,人民海军的航迹丈量着国家的崛起。正如一位老兵在留言簿上写下的心声:“昨日你们守护我们安然入梦,今日我们见证你们走向深蓝。”
这,或许就是舰艇开放日最深情的意义——让钢铁战舰与柔软人心,共赴一场关于星辰大海的约定。
红星新闻记者 张炎良 杨芷 缪睿哲 发自青岛
编辑 郭庄 责编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