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水平挺高,混的却不好,大概率人品不错!”
这些天,网络上这样一个段子,吸引了我的注意。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一个历史人物角色——《三国演义》中的刘备。
刘备,是我的同姓本家。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刘备一直到年近半百的年纪,事业上依旧没有多么耀眼的成就,兵不满三千、将不过关张赵,所拥有的地盘,也不过是小沛、新野这类小城池。和袁绍、袁术、曹操、孙权的家大业大相比,刘备妥妥的只能算是个体户。
当然了,刘备原本创业起点就低,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在前半生的经历中,是有多次机会可以扩充地盘、做大做强的。比如陶谦多次想把徐州送给他。
但是,努力经营“仁义之君”人设的刘备,最终是放弃了这些机会。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刘备还多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那些几乎令刘备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日子里,他就是这样一步步熬出来的。
所以,刘备落了这样的下场:口碑很好、做事也很努力、志向也很远大,但偏偏事业经营得最差。
按照当时世俗的观点,什么叫混得好呢?
那就是必须掌控足够多的资源,而且还能以此控制相当多的人向自己低头认大哥——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出人头地”、“名利双收”。
尤其是身逢乱世,想要把足够多的资源掌握到自己手中,只有靠抢、夺,并且把有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对手,一个个解决掉。
也因此,一直将成为“仁义之君”,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目标的刘备,在和其他诸侯、豪杰的争夺之中,自然会落下风。
想要当“仁义之君”,就不能骗、不能抢,更不能趁人之危,巧取豪夺。
一味地谦让、讲仁义,手里却没有城池、没有粮食,又怎么能养活一大批愿意跟着自己干大事的人。
曹操从来就没打算当什么“仁义之君”,但是曹操非常明白一个现实道理:只有手里有本钱,才能有地盘、有人口。
所以他可以内心毫无波澜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是抢地盘、还是抢禄位,还是铲除竞争对手。
颇为讽刺的是,世人都骂曹操为“曹贼”,可是这样一个被世人咒骂的曹操,却在后来掌握了最多的资源。
甚至他被骂得越狠,追随他的人也就越多。
那么,刘备为什么在后来事业开始有了起色,而且越做越大呢?
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水平的谋士诸葛亮和庞统的加盟。
卧龙、凤雏的到来,给刘备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在不损刘备“仁义之君”、“汉室贵胄”人设的同时,不惜一切代价,帮刘备抢地盘、圈人口。
如果进行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相助之前,做事是全靠自己的直觉,而他产生直觉的基础,就是先维护自己的人设。
所以,那时候刘备的一切行为,都是直来直去、简单粗暴,谋略含量很低,更多只是凭一时意气,押上全部本钱,去做不违背自己人设的事情。
这样操作的结果,就是刘备白白蹉跎了时光,没落下什么实惠。
刘备之前的谋士孙乾之流,要么不懂刘备的小心思,要么就算看明白他的心思,也拿不出好的发展思路。
就算有发展思路,他们也没有足够多的智慧,去平衡里面的微妙关系。
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后,非常懂得平衡这其中的微妙。
这就是一般谋士和顶级谋士之间的差距。
刘备的人设要维护,但是荆州、益州这些物产丰饶的地盘,该霸占还得霸占,一点也不能含糊。
至于吃相难不难看的问题,诸葛亮自会帮他处理好的。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