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这共享单车算是没法骑了。

最近,在小红书上,有位网友分享了一张电动车车座的照片,幽默地问道:“北京的树为什么会尿尿?”



图源:小红书@Burgundy(已授权)

在评论区也有不少网友吐槽说扫了辆共享单车,刚坐上去就感觉不对劲——车座居然是黏的!

摸一把,手指能拉丝,闻一闻,居然有股诡异的甜味。

不只是共享单车“脏了”,有网友表示,自己停在树下的汽车也粘上了黏黏的东西,还有网友提到,夏天在大树下散步时,总能感觉到“水滴”不时落在脸上和头发上,甚至刚巧滴自己嘴巴上。



图源:小红书截图

问题来了,这种“不明液体”到底从何而来?

虫虫们的代谢狂欢

实际上,这种液体的成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蚜虫的分泌物,也被称作“蜜露”,另一种则是蝉的尿液。

蚜虫,是一种身长不足5毫米的小虫,但它却堪称自然界最有效率的“糖分提取器”。蚜虫就像是自然界的“糖分吸血鬼”,它们用针状口器刺入树叶,吸食树汁,每天能吸食相当于自身体重30倍的植物汁液。



图源:视觉中国

但植物汁液的营养成分太稀薄,蚜虫必须过滤掉大量水分和糖分才能获取足够的蛋白质。

“过滤”后的残糖液会从蚜虫肛门排出,在28℃以上的高温时,每平方厘米叶片上聚集的蚜虫每天能产生约0.2毫升蜜露,根据化学分析,其中含有70%以上的糖分。一棵成年梧桐树上的蚜虫群,盛夏时节每天可分泌近500毫升蜜露,差不多整整一瓶矿泉水的量。

这种蜜露早在古代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苏东坡在《物类相感志》中就曾提到过这种液体,形容它像饴糖一样黏稠:“此露天降,着草木上,如饴糖。”而蜜露之谜在明朝已有解释,学者考证后得出:“此多虫之所,叶下必多露,味甘,乃是虫之尿也。”说的就是蚜虫聚众尿尿“降甘霖”的场景。

与蚜虫精细的“过滤”不同,蝉的排尿则显得简单粗暴,这些夏日歌星需要用吸管般的口器持续抽取树汁降温,它们几乎是“开闸放水”般地将多余的水分从体内排出。



图源:参考文献[2]

2024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Elio J. Challita 与 M. Saad Bhamla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即使是体形微小的蝉,也能以惊人的效率进行排尿:它们每秒可以将尿液喷出3米远,每分钟排出的液体可达300微升,换算下来,其单位体重下的排尿速度竟然是人类的10倍。

有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照片,并调侃道:“希望你永远不知道这滩水是什么……”



图源:小红书@好理想(已授权)

实际上,这一摊摊水,正是聚集在树上的蝉群所排泄的尿。盛夏时节,走在这棵树下即可享受天降大雨的奇观。

几滴蝉尿或蜜露滴在身上,虽然它们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但那种“被洗礼”的感觉,还是有可能让人感到不适。



图源:小红书截图

甜蜜的烦恼

虽然从成分上来看,蜜露和蝉尿对人体似乎都没有什么直接伤害,但从生物学的角度,“不明液体”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蚜虫会群集在植物的嫩叶、嫩茎、花蕾等部位,通过刺吸植物的汁液来获取营养,从而导致植物叶片退绿、卷曲、皱缩、枯萎等,使植物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蚜虫在刺吸植物汁液时也会破坏植物的组织,导致植物出现虫、肿瘤等症状。蚜虫危害植物后,会使植物的叶片和花朵上产生黄色或黑色的分泌物,影响植物的观赏价值。

不仅如此,蚜虫还能传播病毒病,造成病毒病的大面积发生。这些病毒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植物出现黄化、花叶、畸形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树下也同样遭殃。共享单车、私家车和路面上都粘满了黏黏糊糊的蜜露,而蜜露与空气中的灰尘混合后,变成了煤污菌的温床。这些黑色的细菌在表面上迅速蔓延,形成一层难以去除的黏糊糊的网。



图源:小红书@(已授权)

而一些常见的绿化植物,如泡桐树、栾树,它们的汁液尤其受到蝉的青睐,大量的蝉聚集在一起,不但会产生巨大的噪声,蝉尿也会给在树下行走的人们带来困扰。

面对这场甜蜜的烦恼,城市管理者也很头疼。

蝉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肩负着传播花粉、促进植物繁殖的重要使命。虽说“蝉尿”听起来让人感觉不太舒服,但实际上这种液体无毒无害,主要成分是水,只是经过了蝉的消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甚至比自然降落的雨滴更干净。

而且,蝉鸣也有提示周边生态环境污染程度的作用,对蝉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而若想防治蚜虫这种害虫,需要考虑到其本身超强的繁殖能力,以及采用传统的喷药方式有可能会误伤蜜蜂等益虫,因此管理者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蚜虫初发期的早春,按照“见虫就防、早防早治”的原则,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式进行。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天敌和生态平衡。

而对于我们——每个可能随时会受到虫虫袭击的人,如果不想成为树下的幸运儿,可以随身带上湿巾,停车时也可以选择不停在盆架子、台湾栾树等树下面,以防车漆受到黏液的腐蚀。

“蜜糖洒路”听起来或许像是一场浪漫的奇遇,但了解了其中的“甜蜜烦恼”后,下次路过树荫时,不妨加快脚步,远离虫虫们的代谢“盛宴”。

参考文献:

[1]牟玉杰,苏柳,刘海瑛,陈申宽,孙秀殿,苗金田.北方地区常见蚜虫及综合防治[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3,46(4):33-3560

[2]Challita E J, Bhamla M S. Unifying fluidic excretion across life from cicadas to elephant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121(13): e2317878121.

[3]潘明真,张毅,曹贺贺,王杏杏,刘同先.我国主要农作物蚜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应用与展望[J].植物保护学报,2022,49(1):146-172

[4](法)罗曼·卡鲁斯特(ROMAIN GARROUSTE).昆虫.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5]Daniel,A(2024).Scientistsstudiedhowcicadaspee.Theirinsightscouldshedlightonfluiddynamics.NPR.Retrieved

[6]张广学,钟铁森.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二十五册:同翅目, 蚜虫类[M].科学出版社,1983.

[7]陈其瑚,俞水炎.蚜虫及其防治[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8]张蓓蓓,张泽龙,何海芳,等.昆虫蜜露研究方法[J].应用昆虫学报,2020,57(02):466-473.

[9]张蓓蓓,李静静,卢少华,等.植食性刺吸式昆虫蜜露的研究进展[J].华中昆虫研究,2019,15(00):33-41.

作者:敏敏 迟迟

编辑:田纳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