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任伟民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要说到他参演过的作品,大家肯定都无比熟悉。
从《一场风波》到《列兵邓志高》,再到《战火中的青春》、《我们村里年轻人》、《甲午风云》、《平原游击队》等等,在这些经典的影片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作为一名演员,无论是任伟民的演技还是艺德都绝对经得起推敲,但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热爱表演的他却突然从演艺圈消失了,仿佛从未出现过,这是为什么呢?他这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一、
任伟民原名任虎城,他出生于1929年,是河北衡水景县人,他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中长大,家里经济条件一般。
在贫苦家庭中长大的任伟民,从小懂事乖巧,记事后便成为了家里的小帮手,帮着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因为家境的原因,他并没有读过太多书,在十多岁的时候就早早步入了社会打拼。
任伟民步入社会后,因为年纪小,他成为了一名学徒工,帮着师傅们做一些零杂活。
众所周知,和正式工相比,学徒工并没有太高的收入,可对于任伟民来说,只要能养活自己,不为家里添负担,他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了。
以任伟民的家境和出身来说,在那个连养活自己都是问题的年代,他并没有接触艺术的机会,他也不应该喜欢艺术才对,结果命运的齿轮却偏偏让他喜欢上了艺术。
虽然在一个平凡家庭中长大,家里没有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可任伟民却非常喜欢艺术,而且颇有艺术天分。
每次走在街头,看到街边小巷有人街头卖艺时,他都会停下步伐,认真观看一番。
他还经常用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钱买电影票,去观看电影,在不知不觉间喜欢上了电影艺术。
一边是现实,一边是理想,家里人都劝告任伟民要脚踏实地,不要妄想什么艺术梦想,可任伟民却始终无法舍弃心中的热爱。
随着慢慢长大,任伟民心目中的艺术梦便越来越强烈,在经过长时间的抉择后,他最终还是决定踏上寻梦之旅。
二、
1950年,在任伟民21岁这一年,为了推动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诞生。
艺术研究所成立后,面向全国招收有天赋的学生,任伟民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考试,最终成功考进了艺术研究所。
当年和任伟民一起考进艺术研究所的还有不少优秀的演员,很多演员后来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家,其中包括了大家熟悉的庞学勤、印质明、叶琳琅等实力派演员。
由于这一届学生中涌现出了太多优秀的演员,后来任伟民所在的班级还成为了很多人口中的“明星班”,只不过,相比那些明星同学们来说,任伟民的名气明显要小很多。
当然,尽管名气不如那些演员,可要说到演技,任伟民可丝毫不输!
为了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任伟民进入艺术研究所后,非常用心的学习表演技艺。
他一边苦练表演基本功,把演技磨练得越来越自然,一边苦学理论知识,恶补文化上的不足。
尽管任伟民刚进入艺术研究所时并不是最优秀的一个,但经过他的不断努力,他慢慢成为了班上的尖子生,老师们都非常看好他。
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学习,任伟民打下了扎实的表演基本功,为他后来的演艺生涯奠定了基础。
三、
1953年,经过长期的埋头苦学,成绩优异的任伟民,顺利从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毕业,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
值得一说的是,在他毕业这一年,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3年后又更名为北京电影学院,这个名字一直持续到现在,如今提起北电可以说是人人皆知的高等艺术学府。
大学毕业后,表演功底扎实的任伟民,进入了北影演员剧团发展,成为了一名职业演员。
由于没有资源和背景,刚进入剧团时,他只能在剧组端茶倒水,干一些杂活。
非常有眼力见的他,在工作中表现得非常出色,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迎来了发展机会。
1954年,大学毕业的第二年,任伟民参演了由上影厂出品,林农、谢晋两位导演联合执导的《一场风波》这部影片。
这是一部剧情片,讲述了某村落里的杨家寡妇“立福嫂”,和一位单身农民“曾良臣”,不顾世俗的眼光相爱的故事。
在《一场风波》这部影片中,任伟民扮演的是一个名叫“杨根生”的角色,只是片中的一个配角。
虽说戏份不多,可任伟民却把握住了这次出演的机会,将角色塑造得特别好,把一个年轻冲动的青年小伙的形象塑造得特别好。
该片上映后,反响十分热烈,任伟民虽然只是片中的一名配角,但随着该片的大火,他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
在《一场风波》这部作品的帮助下,任伟民成功推开了演艺圈的大门,进入了演艺圈发展。
四、
任伟民拍完《一场风波》这部作品没多久,由于他在片中表现得非常不错,他被长影厂相中,被调到了长影厂发展。
相比他原先的单位而言,长影厂拥有更多发展机会,进入这里的任伟民,也真正迎来了事业上的春天。
从1955年开始,事业发展迅速的任伟民,接连参演了《英雄司机》、《新局长到来之前》、《马》、《寻爱记》、《列兵邓志高》、《战火中的青春》、《我们的村里的年轻人》、《战火中的青春》等作品。
尽管他在这些作品中扮演的几乎都是配角,可他在很多作品中的表现一点也不输给主角,塑造了很多令人难忘的角色。
例如《寻爱记》中扮演的“小青年”,《列兵邓志高》中扮演的“战士”,《战火中的青春》中扮演的“胖战士”,还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会计”等等,这些角色都被他塑造得非常成功。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活跃在演艺圈的任伟民,陆续又参演了不少口碑佳作,例如《烽火列车》、《铁道卫士》、《甲午风云》、《兵临城下》等等,这些作品同样深受大众的喜爱。
凭借这些优秀的作品,任伟民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成为了观众喜爱和认可的实力派男演员。
只可惜,在任伟民事业快速发展的上升时期,他也因为遇到了特殊时期,事业陷入了停滞状态。
五、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和大多数演员面临的困境一样,任伟民的事业也因为遭到冲击,一度面临无戏可拍的尴尬境地。
在这期间,为了生计,任伟民不得不又干起了年轻时的老本行,去打零工,做一些杂活,通过这种方式去谋生。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行业的逐渐复苏,任伟民的演艺事业才慢慢有了新起色。
他重新回到了演艺圈发展,和之前一样奔波在各大剧组,在那些经典作品中扮演配角,担当黄金绿叶。
而从任伟民后来在那些作品中的表现来看的话,他的发展丝毫没有变差,又陆续参演了不少口碑佳作。
从《平原游击队》到《车轮滚滚》,再到《金光大道》、《雁鸣湖畔》、《延河战火》、《小字辈》等等,他在这些作品中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其中,在《平原游击队》这部影片中,他扮演的敌翻译官“何非”一角,把一个面对松井时阿谀奉承,却狐假虎威凶恶的对待普通老百姓的反差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观看《平原游击队》这部影片时,很多观众都对任伟民扮演的敌翻译官一角深痛恶绝,对他咬牙切齿,恨不得将他除之而后快,可见他把这个角色塑造得有多成功。
进入八十年代后,年过半百的任伟民,一如既往的活跃在演艺圈,参演了《血沃中华》、《赤橙黄绿青蓝紫》、《蓝盾保险箱》、《疯狂的小镇》、《赵树理和他的乡亲们》等一部又一部叫好又卖座的口碑佳作。
依靠着精湛的演技,在这些作品中,无论任伟民扮演的是主角还是配角,正派又或者是反派,他都能把每个角色驾驭得非常好,将角色近乎完美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千面演员”。
然而,一直无比热爱表演,且频繁活跃在演艺圈的任伟民,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就宛如从演艺圈中消失了一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之所以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并不是对表演失去了兴趣,而是离开了人世。
六、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任伟民便有意放缓了事业的步伐,参演的作品明显减少。
并不是任伟民不再热爱表演,恰恰相反,他对表演的热爱从未减少过,只可惜,他早早离开了人世。
1993年,为表演事业忙碌了大半辈子的任伟民,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仅64岁。
任伟民离世时非常低调,按照他生前的遗愿,他的家人并没有为他举办盛大的葬礼,而是一切从简。
由于葬礼太过简单,加上那时候的通讯不够发达,媒体也没有关注到此事,并没有太多人直到他离世的消息。
甚至直到今天,很多人依旧不知道任伟民早已离世,误以为他只是隐退了,在低调的过着他的生活,殊不知他早已告别这个美好的世界。
时光荏苒,如今距离任伟民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32年,在他离世的这些年来,演艺圈先后涌现出了太多优秀的演员。
很多当年任伟民在世时的年轻演员,他的晚辈,经过这30多年来的磨练,也早已和他当年一样,成为了深受观众喜爱和认可的实力派演员。
只不过,对于喜欢和支持他的观众而言,他的早逝,终究成为了不少人心目中的“意难平”,属实令人遗憾。
作为一名演员来说,无论是任伟民的演技,他参演过的那些作品,又或者是他的艺德,都绝对值得去敬重。
像任伟民这么优秀的艺术工作者,真的值得更多人去了解和铭记,而不应该被人遗忘!
友情提示:创作不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文章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