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上海车展现场,我问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负责车辆信息技术的夏恪涵先生,有没有去逛一逛友商们尤其是中国造车企业的展台,有些什么样的感受?
中国的造车企业实现了很大的飞跃。他直言不讳地说,中国本土车企为消费者带来了更高端、更有价值感、更有豪华感的产品,很多地方值得保时捷学习和借鉴。
首先是在提升内饰方面,无论是材质的质感还是设计美学,中国汽车的内饰豪华感更强了,尤其是当你坐进车内去感受时,会发现内饰的精致程度,和从中传递出的更高的价值感。其次,是在智能化层面,这一点从终端产品也能看出来,中国的车企在软件、AI、智驾层面已经推出了许多优秀且非常有潜力的落地产品和成果。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时捷成立了全新的中国研发中心。新研发中心可以让保时捷中国整体研发流程大大缩短,新的项目或者新的功能的开发预计在二到四个季度之内就可以实现,过去这个周期可能长达二至四年。夏恪涵透露说,目前保时捷正在就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的关键功能,和合作伙伴如火如荼地开展相关研发工作,不久的将来就会搭载在不同的车型上。
业界对保时捷的智能驾驶辅助供应商颇为关注,夏恪涵就此表示,目前中国市场上有众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可供选择,保时捷会选择其中最有潜力的、与保时捷品牌调性最契合的,且能够与保时捷展开高效研发合作的供应商。他说暂时还不方便透露具体是哪家供应商,希望在现阶段能够全身心地与合作伙伴紧密协作,专注于为客户研发出最卓越的技术,待研发工作取得成果时,会跟合作伙伴一起通过正式的发布会,把成果展示在舞台上。
聊及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着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一些争议,夏恪涵强调说,作为一家汽车制造商,保时捷的立场非常明确,保时捷从创立之初就把安全放在首位,保证驾驶员、乘客、车辆及车辆周围人员的安全,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点上保时捷是绝对不会妥协的。如果考虑到一项新技术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那么保时捷宁可暂缓其应用,不会采取过于冒进的方式。这是保时捷安全方面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回避技术升级,而是要寻找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平衡。保时捷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审慎地尝试新技术,以“小步快走”的迭代方式实现技术升级。
保时捷中国技术部副总裁李楠则就工信部最近发布的新规表示说,保时捷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市场现在需要对不合规之处有一个清晰界定,这样才可以进入到智能驾驶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他说他认为,中国智能驾驶领域从现在的驾驶辅助系统,到未来迈进到第三、第四级别智能驾驶,必然会有一些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存在。如果完全套用全球框架下的方案,其实很难满足相应的标准。所以这也是保时捷组建中国研发中心的重要目的,为了弥补这一部分不足。
当下中国市场的智能辅助驾驶功已经越来越同质化,如何在跟中国供应商合作的同时维持保时捷自身的调性,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夏恪涵给出的答案是,如果只把车看成是一个带有四个轮子、供人乘坐的工具,这确实并非难事,很多造车企业都可以做到,但保时捷在过去的75余年一直在打造梦想跑车,这是极为特别的。保时捷之所以能成为保时捷,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深谙车辆制造,懂得如何把车辆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技术进行协调统一,比如说底盘、动力总成、车轮、车身、电子系统架构等等。
他说,这就好比一位五星级大厨,大家用的食材可能相同,但他们烹饪出的菜肴以及呈现给顾客的方式却是独特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智能化功能。新的数智化及智能驾驶的功能,依然要与汽车的其他部分进行协调配合,让他们能够更加和谐地发挥保时捷的独特魅力,释放出最纯粹的驾驶乐趣。
聊到性能和驾驶乐趣,自然绕不开声称对标保时捷的小米SU7(参数丨图片) Ultra。夏恪涵表示,保时捷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市场上涌现的这些优秀品牌,也会非常认真地研究他们的产品。确实中国造车企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保时捷还是有自己无可取代的独特性,保时捷依然是保时捷。
李楠则坦承说,中国市场相对全球任何一个市场来说,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性,竞争比较激烈,尤其在智能化和电动化这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看,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未来要全面覆盖整车的各个功能,不仅是要弥补现在的不足,还要巩固以前的优势,比如保时捷首创的800V架构,要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不仅在智舱智驾,还要涉及电池、充电、辅助驾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