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ature

被归类为超级地球的系外行星通常在短周期轨道上被观测到,靠近它们的宿主恒星,但它们在更宽轨道上的丰度很少受到限制。引力微透镜对宽轨道上的系外行星很敏感。

2025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臧伟呈、西湖大学毛淑德、韩国天文研究院Chung-Uk Lee、Youn Kil Jung共同通讯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Microlensing events indicate that super-Earth exoplanets are common in Jupiter-like orbi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观察到了微透镜事件OGLE-2016-BLG-0007,这表明一颗行星-恒星质量比大约是地球-太阳质量比的两倍,轨道比土星长。


关于行星系统形成和演化的信息被编码在系外行星质量和轨道间隔的分布中。在短周期轨道(P< 1年,其中P是轨道周期)上观测到了许多系外行星,包括大量的超级地球(比地球大但比海王星小的行星)。这个术语是定性的,因此不同类别的系外行星可以根据行星半径、行星质量或行星-恒星质量比(q)来定义,这取决于观测技术。将类地行星和超级地球行星归类为log

q
<–4.5的行星。对于更长周期的轨道(
P
> 1年),只有较大的行星(气态巨行星和冰态巨行星)的频率已经确定。在
P
> 1年的轨道上,包括超地球在内的较小行星的数量很少受到限制。微透镜对这样的行星很敏感。

当前景物体(称为镜头)在观察者和背景物体(源)之间通过时,就会发生重力微透镜。这将聚焦来自光源的光,导致光源光曲线(其亮度是时间的函数)出现短暂的明显增加。对于透镜和光源都是恒星的微透镜事件,这种增亮通常会持续几个月。如果透镜星被一颗排列合适的行星环绕,额外的增亮会叠加在光变曲线上,持续数天或数小时。用微透镜探测超级地球行星很有挑战性,因为它们通常只会在几个小时内引起光变曲线的轻微变亮。由于昼夜循环或恶劣天气,单个天文台测得的光变曲线有间隙。因此,使用微透镜探测超级地球行星通常需要结合多个天文台的数据,以提供连续的光变曲线。


用不同方法探测行星的周期和质量比(图源自

Science

该研究将这一事件与来自微透镜巡天的更大样本结合起来,以确定宽轨道上行星的质量比分布。研究人员推断,在类似木星的轨道上,每颗恒星大约有0.35颗超级地球行星。观测结果与双峰分布最为一致,超级地球和气态巨行星有各自的峰值。这反映了它们形成过程的差异。

参考信息: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n6088

源于【iNature】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