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皇方济各因中风离世,梵蒂冈将于26日举行殡葬典礼。特朗普亲赴罗马,全球超50位国家元首参加,这场告别仪式成为国际政坛的缩影舞台

普京因风险不能亲往,但仍在唁电中赞其为"正义捍卫者"。中方态度克制,十字箴言"推动中梵关系持续改善"传递明确信号。

典礼背后隐藏着何种国际博弈?领导人参与与否又透露出什么政治态度?



作者-山

空前严阵以待

这次教皇殡葬典礼的安保规格,堪称近年宗教活动中的最高级别。梵蒂冈城内仅0.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挤满超过20万名前来吊唁的民众和50多位国家元首,这种人员密度足以让任何安保负责人紧张得直冒冷汗

意大利与梵蒂冈不惜动用战斗机在上空巡逻,地面则布置了密不透风的反无人机系统。这些现代化装备看起来与这座千年古城的形象颇为不搭,仿佛一位穿着盔甲的修士,既庄严又突兀。各大建筑物的屋顶上,狙击手们的黑色身影与教堂的十字架一同守护着这片圣地,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天使与战士的画面。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意大利派出了特种部队携带"反无人机火箭筒",这种装备可以发射强力电磁波,让闯入区域的无人机瞬间失控坠落。这种现代威胁应对措施,显示了当今宗教仪式安全风险的新变化。

梵蒂冈城内,近8000名安保人员在狭小的空间内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安全网。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身着文艺复兴时期彩色制服的瑞士近卫队,这支创建于1506年的世界上最小却也最古老的军队,成为了保卫教皇棺椁的最后防线。他们的存在像是历史与现实的奇妙交汇,见证了教会传统与现代安保的不同时空在此刻的融合。



如此严密的安保措施,无疑反映了方济各在世界舞台上的分量。无论是特朗普这样曾因宗教政策受到方济各批评的领导人,还是各国派出的高级代表团,都在这场安保盛况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种全方位立体式防御,为下一幕关于方济各本人的回顾与致敬奠定了不言而喻的背景基调。毕竟,只有真正影响深远的人物,才会在离世后得到如此规格的保护与尊重。



突如其来的告别

没有人预料到,方济各会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世界。复活节当天,这位88岁的教皇还出现在圣伯多禄大殿的中央阳台上,面色虽显疲惫却坚守岗位,为全球信徒发表复活节文告。然而仅仅数小时后,他就因突发中风陷入昏迷,次日清晨7点35分便永远闭上了眼睛。这一突如其来的转折,让全球数十亿天主教徒如同失去灯塔般陷入悲痛。

方济各不是一位寻常的教皇。作为第一位来自拉丁美洲的教宗,第一位耶稣会出身的教宗,他从2013年就任起就向世界展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他打破传统,拒绝住进教皇宫,而是选择了简朴的圣玛尔大之家;他撤下红色教皇专用轿车,改乘普通轿车;甚至在正式场合穿着样式简单的白袍和一双普通黑鞋,而非传统的红色皮鞋。这些看似细小的举动,却颠覆了梵蒂冈几百年来的庄严传统。



方济各的遗嘱同样彰显了他的与众不同。他要求自己的遗体安葬在位于罗马的圣玛利亚大殿,并特别嘱咐墓穴须"设于地下,简朴无华,不作特别装饰",仅以拉丁文刻上"方济各"的铭文。这种近乎苦行僧般的简朴要求,让人不禁想起他选择的教皇名字的由来——13世纪的圣方济各以极端贫穷的生活方式闻名。

葬礼仪式安排也体现了方济各的意愿。2024年,他修改了《罗马教皇葬礼仪式》,简化了繁复的仪式。教廷礼仪大师迭戈·拉韦利解释说,方济各希望教皇葬礼成为"基督的牧者和门徒的葬礼,而非这个世界上有权势者的葬礼"。这一改革,无疑是他对权力与谦卑关系思考的最后见证。

方济各的突然离世,仿佛一个时代的迅速落幕。但他留下的改革种子,却已在教会和国际关系中生根发芽。他不仅仅改变了教皇的形象,更改变了教廷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尤其是他对中国等非传统天主教国家的开放态度,为下一步的中梵关系发展埋下了深远伏笔。他打破传统的不仅是身份和行事风格,更是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宗教对东方世界的固有认知。这种打破壁垒的精神,正是理解他与中国关系的钥匙所在



十字牵手

在方济各执掌圣座的12年中,中梵关系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外交突破之一。2018年9月,在经过漫长谈判后,中国与梵蒂冈签署了《中梵主教任命临时协议》,这份看似简单的文件,却是双方近70年来首次在核心争议上达成共识。协议允许中方推荐主教人选,由教宗行使最终任命权,这一妥协打破了中梵关系的最大障碍。

这份协议的签署犹如一场跨越东西方文明的外交舞蹈。方济各在面对内部保守派的质疑时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他坚信对话胜于隔阂。有梵蒂冈内部人士透露,方济各曾私下表示:"与其让教会分裂,不如搭建桥梁。"这种实用主义精神,让他放下了教廷传统坚持的绝对主教任命权,接受了一个妥协方案。



方济各对中国的赞誉,远超其前任。他多次公开表达对中国的热爱和祝福,称中国是"伟大的参照","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也是一种伟大的文化,有着无穷的智慧"。对于中国的发展与开放,他还特别强调"畏惧永远不是良策"。这些表述在西方政治氛围中显得尤为独特,几乎是逆流而上的姿态。

《中梵主教任命临时协议》的续签历程也见证了方济各的坚持。该协议已经续签三次,从最初两年一续延长到四年一续,显示了双方合作的稳步深化。每次续签前,西方媒体常有唱衰之声,但方济各始终坚定地推动协议延续,甚至在一些实际操作出现分歧时,也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包容。



中梵关系的改善不仅体现在制度层面,也反映在具体行动上。方济各任内,多位中国主教获得了梵蒂冈的认可,教会活动也有序开展。2019年,内蒙古集宁教区神父姚顺获祝圣为该教区主教,这是签署协议后中国首次举行的主教祝圣。与过去不同的是,批准书上新增了"此人选已经教宗同意"的字样,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方济各的离世,让这条中梵破冰之路的未来走向充满变数。他播下的和解种子能否继续生长?这取决于下一任教宗的理念与选择。但无论如何,方济各都已经在中梵关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架起了对话的桥梁。这种超越政治的宗教外交,为探索不同文明间的和平共处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未竟之路

在方济各辞世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达了官方立场,中方对方济各教皇去世表示哀悼。并随即送出关键的十字箴言,中方愿与梵方共同努力,推动中梵关系持续改善。这短短十个字,虽然克制内敛,却传递出清晰的延续性信号,表明中国对方济各开创的双边关系路径持积极态度。

与此同时,关于中国是否会派代表参加葬礼的问题引发广泛猜测。外媒分析认为,考虑到中梵尚未建交,官方可能会采取类似2005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葬礼时的做法——由驻意大利大使"顺路"参加。这种既不失礼节又保持合适距离的外交手法,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当前中梵关系的微妙平衡



在宗教界内部,方济各的继任者选举已成为焦点。按照传统,枢机主教团将在西斯廷小堂举行秘密会议,投票选出新教皇。这一过程通常持续15至20天,需要候选人获得三分之二多数票才能当选。而梵蒂冈的工作人员会通过小堂烟囱冒出的烟来向外界传达信息——黑烟意味着尚未选出,白烟则表示新任教皇已经尘埃落定

方济各生前对枢机团结构的调整,可能对选举结果产生深远影响。他任内提拔了80%以上的枢机,其中大部分来自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等非欧洲地区。这批背景多元的新枢机,思维方式与传统欧洲派有着明显差异,他们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声音和贫困问题更为关注,对与中国等新兴国家对话也持更开放态度。



目前呼声较高的继任候选人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意大利的帕罗林为代表的老资格派,熟悉教廷外交但相对保守,二是以菲律宾的塔格莱为代表的亚洲派,方济各曾对他表示特别信任,三是以加纳的图尔克森为代表的非洲派,是非洲教会的重要声音。如果后两者当选,将意味着"南方教会"的进一步崛起,中梵关系也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无论谁成为新教皇,都将面临是否继续方济各改革路线的抉择,尤其是在中梵关系上。保守派可能主张重新强调台湾问题和主教任命权,而改革派则可能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空间。这场看似宗教的变革,实则与国际秩序的重塑紧密相连。在全球力量对比悄然变化的今天,梵蒂冈这个全球最小国家的外交选择,或将成为观察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微妙窗口



结语

方济各以非传统姿态改写教廷外交,特别是推动中梵关系迈出历史性一步。他坚信对话胜于隔阂,打破千年宗教壁垒,为中西文明交流架设新桥梁。

梵蒂冈作为精神国度,影响超越其0.44平方公里领土。在全球碎片化加剧之际,宗教外交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跨文化沟通的重要纽带。

新教皇会延续这条和解之路,还是重回保守立场?这场宗教变革,关乎世界新秩序的重要一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