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嘉德拍出的一枚康熙通宝,尺寸28.0×1.2,价格高达23000元。不是大拍的网络平台价格也不低,比如某夏一枚尺寸27.7x1.2的,也拍出17500元。

这看似普通的钱币,为何要比罗汉钱、大样钱之类贵得多?其实这就是著名的“乾隆手”。


康熙背宝泉乾隆手 嘉德2024拍卖:23000元

什么是"手类钱"? 俗一点说就是“错配币”。比如康熙通宝却长着乾隆通宝的脸(文字特征),就会被命名为"乾隆手";要是万历通宝带着泰昌通宝的特征,那就是"泰昌手"。

这种"混搭风"主要分三种:首先是用本朝字体铸前朝钱(如康熙乾隆手);其次是用前朝字体铸本朝钱(如嘉庆宝福乾隆手)。再然后是用同朝代不同钱局字体混用(如东手临)。

字体辨认比较复杂,包括我自己看起来也比较费劲,但正是因为懂得人少,这也是当下为数不多可以捡漏的品种了。尤其注意“乾隆手”,因为这是一种纪念币!


东手宁(面文效仿宝东局

普通手类钱虽然比基础版贵,但涨幅还算理性。比如满汉东基础版120元,"临手东"能卖到1200元。而"东手临"只值300元左右,但另一种“东手宁”因为比较稀少却能卖到1500元以上。

篇幅有限,今天只介绍重点的“乾隆手”。其2015年的美品才4000元,如今没1万元根本拿不下,母钱更是飙到5~10万元!

为什么唯独"乾隆手"这么金贵?秘密藏在故宫档案里。民国时期黄鹏霄编撰的《故宫清钱谱》就收录过"康熙乾隆手",而现代研究者发现,这类钱币根本就是18世纪的"宫廷纪念币"。


左边康熙“乾隆手”右边康熙本朝制钱

要识别“乾隆手”其实也不难,主要看背后的满文。

如箭头所示,“乾隆手”的背面满文"宝"字三个圆圈排列如军训队列,圆圈之间不相连。最后收尾的一笔“折弯”是和圆圈处在同一个直线上。

而普通版是相连的圆圈,最后一笔“折弯”较长,和圆圈不在一条线上。

康熙“乾隆手”右边的满文“泉”字其实就和乾隆宝泉大制钱一样,和康熙本朝的“泉”字完全不同。


康熙通宝二十局的“通”字体

要识别其他的“手类钱”,还要看正面的字体,直接放个图吧,这需要慢慢对比,也挺麻烦的,但这也是当下乐趣所在。

很多人不懂,简单一点来说,如果你的康熙通宝背后是宝泉局,正面“通”字却是“昌”局的写法,那版别就是“昌手泉”。

如下图所示。


图源网络

以此类推,如果背面带个汉文“河”字,“通”却是“宁”字的写法,那就是“宁手河”,这样解释是不是就能看懂了?

不是介绍“乾隆手”嘛,怎么又偏题了?其实并不是。其他手类钱,铸造原因可能是地方钱局牟利、战事吃紧的补铸后铸或者民间私铸等原因。

但“乾隆手”的工艺精度远超其他“手类钱”,目前的主流观点是,乾隆皇帝在位60年后禅位时,特意让户部宝泉局补铸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年号钱。

这些钱直径28mm左右(比普通钱大2mm),厚度1.3-1.5mm,重约5克,个个铜质精良。


顺治通宝乾隆手

这三种是正儿八经的“纪念币”,用于宫廷赏赐祭祀等用处,数量非常少,这也是极其昂贵的原因。

顺治“乾隆手”比康熙版稍微便宜一点,但也是万元起步的“高货”了。至于雍正版的“乾隆手”,曾经传言要比康熙版贵上十倍,但其实没那么夸张,只不过数量更少而已。

当下随着"乾隆手"价格飞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仿品,就不细说了免得又有人抬杠,总之练好眼力永远排第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