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1949级校友李岚清老学长和一批复旦的企业家朋友发起设立中国管理学界第一个奖励基金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20年后,又引领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深刻转型,为复旦大学探索“干细胞式”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注入宝贵动能。

从奖励有至高成就的管理学者,转向资助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建校120周年来临之际,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向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1.16亿人民币, 设立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支持学校科技创新和青年科创人才培养。



今天(4月26日)上午,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正式启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作总结讲话,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理事长焦扬为新成立的青年创新宣讲团成员颁发聘书。裘新、焦扬、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党委副书记钱海红和捐赠方代表王强及学生代表共同启动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

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将优先支持具备长期性、挑战性以及多学科合作的项目,主要面向具有创新潜能的青年学生,培养能够驱动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青年创新精英,构建国际知名、区域辐射广泛的青年科创高地,营造“自立自强、创新超越”的复旦科创文化。

裘新代表学校,向长期关心厚爱母校的李岚清学长致以崇高敬意,向二十年如一日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管理学奖励基金会表示衷心感谢。在岚清学长亲自关心指导下,基金会捐赠设立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对接国家之需,支持青年成长,彰显时代担当,也为复旦建校120周年送上意义非凡的礼物。

裘新表示,青年是学校创新生态的主力军。设立这个基金,就是想让更多有热情、有想法、有行动力的复旦青年,有机会、有平台、有资源投身科技创新,孵化创新成果。希望基金成为一枚火种,点燃广大复旦青年心中的创新之火,进一步兴起复旦科创的燎原之势。

希望基金未来 投早、投小、投潜力,重点关注有潜力的初创团队,通过种子资金、导师团队和资源对接等方式,在创新萌芽期提供支持,帮助将创新想法转化为技术路线。 扶特、扶精、扶交叉,优先支持具有独特技术优势、跨学科融合前景、能够填补行业空白的项目,推动创新成果多元化发展,力求引领未来趋势。 重人、重育、重生态,注重项目背后的人才和团队,大力培育青年科创生态系统,形成从项目孵化、团队建设到成果转化的完整支持链条,营造起青年科创的浓厚氛围。

01

应时代之需

支持青年科创

2005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以自己的稿费作为种子基金,倡导并发起成立中国人自己设立的管理学界第一个奖励基金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获得一批香港、大陆企业家的响应。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设在复旦大学,以“复旦”命名,饱含学长对母校的深厚情感。近二十年来,基金会致力深耕中国管理学领域,有力推动我国管理科学的进步。

今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在新时代呼唤下,李岚清学长提出应着眼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和长远所需,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聚焦新兴领域,对基金会现有资助领域进行调整: 即从奖励有至高成就的管理学者,转向资助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 。

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应运而生。此举不仅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为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青年科创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也已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欣逢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大潮,愿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与青年创新者携手同行,以开放平台赋能技术攻坚,以资源支持浇灌创新实践,助力青年勇攀科技高峰,共筑自立自强之未来。”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捐赠人、原副理事长,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先生表示。

02

面向青年学生

聚焦前瞻、突破性的早期项目

复旦青年创新中心通过人才培育、科创赛事、氛围营造和产业转化,赋能青年、服务国家,是培养青年学生学术志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平台。

承续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20年积累的经验,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以青年创新中心为载体,打造全新的资助机制与创新平台。“ 基金聚焦青年、创新、种子这三个关键词,以基金赋能,促进年轻人创新引领。”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项目负责人介绍。

立足青年学生,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将 重点关注具有前瞻性、突破性的早期项目,优先支持具有原始创新潜力和多学科融合前景的项目,前移资助关口,提供初始科研资源与资金支持。通过“早期引导—深化训练—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从项目孵化、团队建设到成果转化,构建全链条的青年科研支持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立足受助项目成果基础播撒创新种子, 组建青 年创新宣讲团。宣讲团将走进院系、深入课堂、参与宣讲、联动校友,把青年创新精神播撒在校园每一个角落、把“复旦创新故事”传播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带领更多同学从“有兴趣”走向“有能力”,从“尝试者”成长为“带动者”。

03

支持科创路上的复旦年轻人


创新创业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更是一种信念,一种面向未来的坚定投入。

“本科生做芯片,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在和团队共同开发全球首款端侧高性能具身智能异构芯片时,2022级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本科生杜宇航从未想到,可以获得2025年复旦大学“卓越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在大二时,杜宇航就从事高性能计算领域研究。一年后,他以共同一作身份在面向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支持国际会议发表体系结构领域首篇具身智能高性能计算系统论文。

新工科强调学科与产业结合。集结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后,杜宇航开始思考,如何将学术成果进行产业转化以创造实际价值。团队将目光投向“更智能的机器人”——端侧算力资源有限,现有机器人尚未具备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的能力,是否可以更智能?团队采取软硬件协同优化,进行芯片设计,成功设计出低成本、低延迟、低能耗的端侧芯片。“这段与跨学科背景的团队成员一起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经历,让我终身受益。”杜宇航说。


“创新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算法性能的优化,更在于通过医工交叉融合真正解决临床痛点。面对致死率极高的动脉瘤破裂风险,我们的ai辅助诊断系统能够挽救一条生命、守护一个家庭。”耿道颖教授团队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方向博士生郑智佶在使用ai辅助的智能诊断样机成功识别出漏诊的疑似动脉瘤病例。

在2025年复旦大学“卓越杯”创新创业大赛中,郑智佶团队的项目“ai驱动的多模态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评估和脑卒中风险预警系统”,为解决颈动脉斑块评估难度大、缺血性脑卒中易漏诊误诊问题,团队融合多模态影像数据,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了一款ai驱动的脑卒中风险智能诊疗软件,有效提高易损斑块检出准确率,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概率和预后转归,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这支“医学+计算机科学”的联合队伍从创立起,就坚持“开发医生愿意用、患者能受益的ai技术”。郑智佶认为,医工组合的优势在于临床医生定义临床真需求,技术人员负责解决需求。“我们项目的核心创新,在于打通医工交叉的最后一公里。”

张兰援藏研究的起点,是一颗“种子”。在看到钟扬教授的事迹后,她深受震撼。2022年,她关注“老西藏”这一群体。他们主动请缨到西藏,凭借“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信念,长期建藏、终身建藏。他们的经历也成为张兰带领学生持续研究援藏研究的精神动力。凭借对老西藏的敬佩,带学生完成了51位老西藏的口述访谈。

科创不分专业、不限身份,是一种“全场域生长”的能力,是深植于复旦精神土壤中的青春力量。在复旦,像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都是复旦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生动体现。


今天,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启动一个新的起点。未来, 相信会有更多的复旦人从这里出发,奔赴各自的“创新远方”,将点子变成计划,把好奇转化为创造。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章佩林 曾译萱 蒋子怡

图 片

成钊 外联处

视 频

戚心茹 金心远

编辑/责编

章佩林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上观号作者:复旦大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