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学,有一位 2020 级的博士研究生,其求学之路可谓充满波折。2024 年 6 月,本应是收获成果、迈向新阶段的时刻,然而,由于小论文未能达到既定要求,他不得不面临延毕的困境。要知道,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每一篇论文都承载着巨大的期望和严格的标准。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小论文的质量和达标情况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学业进展至关重要。



时间来到 2024 年 12 月,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钻研,他的小论文终于达到了要求。但此时,新的难题又摆在了面前,博士毕业论文仍未写完。这期间,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每日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之间奔波,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反复的思考和论证。就如同众多在学术海洋中奋力前行的学子一样,他在孤独中坚守,在困难中奋进。

直至 2025 年 2 月,他才最终把毕业论文定稿。本以为即将迎来曙光,然而,命运似乎又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这位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盲审却再次出现了意外情况。



五位盲审专家的评阅成绩和意见分别为:

专家一:85分,同意答辩;

专家二:85分,基本同意,略做修改答辩;

专家三:83分,基本同意,略做修改答辩;

专家四:91分,同意答辩;

专家五:55分,不同意答辩。



这就意味着,这位博士研究生极有可能要面临至少延毕半年的艰难情况。要知道,半年的时间对于一个正处于学术研究关键阶段的人来说,是无比宝贵的。许多相关的研究都指出,延毕会给学生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包括经济压力、心理压力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影响。

在学术的殿堂中,一位博士研究生怀揣着满心的焦虑与不安,脚步沉重地走向导师的办公室,向导师反映了相关的棘手情况。他言辞恳切,目光中透露出坚定与期待,郑重地表示,最后一位盲审专家与其他四位专家的意见分歧简直如同天壤之别。这种巨大的差异犹如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让他深感困惑和不公。他举例说道,其他四位专家在论文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而最后这位专家却几乎全盘否定,这使得他在学术之路上陷入了迷茫的困境。



于是,在内心的煎熬中,他萌生出申诉的想法。这并非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他深知,这关乎着自己多年来的辛勤付出和学术梦想。

最后,在导师的全力帮助下,找到了学校的学位委员会。学校的学位委员会,犹如学术领域的公正裁判者,在学术事务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学校的历史沿革来看,学位委员会的设立就是为了确保每一次学术评审都能遵循公正与合理的原则,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术成果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

他们按照学校相应的增评程序,重新找了一位专家进行盲审。这一过程远非想象中那般简单,其中涉及到诸多繁琐的流程和严格的规定。比如,需要重新整理和提交相关的论文材料,遵循一系列复杂的审批手续,每一个环节都要求严谨细致,不容有丝毫的差错。



最终,这位专家给出的评分和意见为:89 分,同意答辩。这一结果犹如一道曙光,瞬间照亮了这位博士研究生原本阴霾密布的内心,无疑让他如释重负,满心欢喜。他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多年的努力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就这样,这位博士研究生在今年 6 月终于可以顺利毕业。这件事深刻地告诉我们,如果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盲审的过程中,不幸遇到恶意差评或者争议较大的情况,一定要勇敢地拿起自己的权利,坚定地争取申诉。

教育,从古至今,一直都被视为社会进步的基石,应当是公平公正的。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努力,他们有权利为自己的学术成果争取公正的评价。



而且,如果学校有相应的规定和程序,那么完全可以通过二次评审和增加评审等合理方式,为自己争取顺利通过的宝贵机会。这不仅是对自身学术成果的尊重,也是对学术公正性的维护,更是对整个学术生态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