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巴马时期发起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中国实行经济围堵,把萨德导弹系统部署到韩国,意对中国武力威慑;

从2016年中美两国险些在南海兵戎相见,到特朗普二度登台,挥舞关税大棒,挑起贸易战,对中国极限施压,中国想尽了各种办法,却从未想过投降。

看到中国如此硬气,让我不禁想到了80年代的日本,那时候的日本坐拥全球债权国的头把交椅,日本人民过着挥金如土的日子,其强劲的消费能力丝毫不亚于现在的美国,然而作为“世界老二”的日本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面对美国人发动的贸易战,火速选择了滑跪。

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日本不反抗,为什么跪的如此彻底?中国又有什么底气选择硬刚到底,其底气又来自哪里,这里面和毛主席的布局又有哪些联系?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文章。

1945年随着日本投降,二战告一段落后,亚洲各地迅速燃起社会主义革命的烈火,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气势和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美国独自占领日本使其成为制衡亚洲的桥头堡。

战后的美国在政治上非但没有报复和清算美日战争的恩怨,相反,还释放了大量战犯,让已经完全瘫痪的日本政府容光焕发,而在经济上美国不遗余力的支持日本,借助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两次机会,日本经济渐渐崭露头角。

有了美国这棵大树的庇护,日本抓住了难得的和平发展机遇,先模仿再创新,日本产品从密集劳动型转向高科技创业型,出口急剧增加,经济实力如日中天,1970年日本经济就已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2%,而到了1978年日本的经济总量几乎要到美国的一半,占世界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强。

士可忍孰不可忍,日本的不断走强,显然深深刺痛了美国,因为美国需要的是一个温顺,谦卑的小绵羊,而不是一个能和他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对手。

实际上,早在70年代第一次美元危机爆发之时,日元就迎来一次升值,1971年美国逼迫日本签订“史密森协议”日元由此强势拉升16.88%,1美元可以兑换308日元,以此为基准汇率,上下浮动2.25%。

“史密森协议”鉴定当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短暂的跌入谷底,但是很快就在1972年触底反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和贸易收支盈余国,经济强劲有力。



遭受越战、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美国经济长期停滞的现实,从1980年起,美国经济就面临多重困难,首年是美国就业生产长期下降,进口与日俱增,导致对外贸易赤字逐年加大,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到1984年赤字高达1600亿美元,占当年GNP(国民生产总值)的3.6%。

其次是政府预算赤字不断上升,因为美国一直奉行赤字财政政策,连续扩大政府开支,借以刺激经济回升,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据统计,战后至1981年为止的36个财政年度,竟27年有财政赤字,政府预算的财政赤字在1976年和1981年分别创下了694亿美元和739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在双赤字的阴影下,美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大量发行美国国债来弥补赤字漏洞,因而越欠越多,此外受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影响,仍需持续扩大外贸赤字。

在这种经济危机的压力下,美国不得不使出双料杀手锏,以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商品对外竞争力,以降低贸易赤字,同时将大量外债人间蒸发,减轻自身压力。

就在美国绞尽脑汁想把包袱甩掉时,通过挥舞美元大棒提振美国人民信心之时,往日的小弟日本却成了美国人心中抹不去的阴影,20世纪80年代,亚洲经济顶流日本一时春风得意,其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家电、半导体器件以及机床等诸多商品,占据美国市场大量份额,同时让美国产生了巨大的贸易赤字。



不仅如此,掌握大量美元外汇的日本人不断的在美国攻城拔寨,当时的日本拥有2850亿美元的美国直接资产和证券资产,在美国拥有的不动产超过欧共体的总和,控制了超过329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业资产(占美国银行资产的14%),购买了美国近40%的国债,占有了纽约股票交易群日交易量的25%,由于将大量美国资产握于手中,美国檀香市市长甚至自我嘲讽“檀香市即将成为东京一个区了”。

而其中最让美国人不能接受的是,在日本经济最鼎盛的80年代末,日本的三菱公司居然将象征美国经济奇迹的洛克菲勒中心揽入怀中。

索尼公司更是一举将好莱坞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纳入囊中,美一片哀嚎,不仅仅在经济上让日本压的喘不过气来,就连精神家园也让日本人据为己有。

长期以来对日本形成的心理优势化为乌有,使美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排日情绪,同时,由于经济的此消彼长,暴富的日本人在心态上也开始产生变化,二战后被压抑的太久的民族情绪在此刻得以宣泄,往日那个威风凛凛的大和民族似乎又容光焕发,在这样气氛的烘托下,日本国内一部分人开始重拾种族优劣论,斥责美利坚民族是下等民族。



美国人要被气疯了,无论是从美国金融霸权和国家利息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普通美国的情绪出发,到了该好好收拾日本的时候了,就在日本人沉浸在美梦中无法自拔,认为日本列岛将重塑荣光成为世界强国时,美国人已经开始秘密筹划,准备一劳永逸将这根毒刺从美国人心中拔出了。

美国人选择在这个时候出手,尽显其老辣独到之处,首先,可以将日本人40年高速发展的成果一举收入囊中,一劳永逸;其次这是一次杀鸡儆猴的好时机,敢挑战自己“世界霸权”的权威,当然没有你的好果子吃。

从1970年伊始美军就举起了对日贸易战的屠刀,对准日本的纺织业、家用电器、汽车、半导体,一顿收拾。

然而连续10年的贸易战并未让日本俯首称臣,在当时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廉价的日制产品依然深受美国市场的认可。

美国人费尽心思,终于琢磨出这其中的道道,并非美国产品没有竞争力,而是日制产品更有性价比——你给美国工人支付的薪水是美元,但日本工人拿的可是日元

既然找到了症结所在,那就对症下药,让日元大幅升值,缩小日元和美元的差距,一劳永逸彻底消除日制产品的竞争力。



1991年,在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的主持下,美、日、德、英、法5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著名的“广场饭店”,达成人们熟知的“广场协议”。

这便是美国人给日本人编织的美梦。

起初,在“广场协议”签订后,并没有像今日这样引发轰动效应,甚至连日本民众都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大家还在因为日元的升值而拍手称快,殊不知“广场协议”成为了战后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的重大转折点。



从1985年开始,在美元一路狂跌的带动下,日元美元的汇率以每年15%的速度疯狂上涨,这致使日本国内和国际资本都深信不疑:投资日元一本万利。

来做一笔简单得换算,如果你在19857月以250日元兑1美元的汇率购入,到了1987面年中用120日元兑1美元的汇率换回美元,那么你的年收益率竟有44.3%,什么巴菲特、索罗斯在你面前都不堪一击。

刹那间,大量的国际资本对准日本的股市、楼市、债市疯狂的买买买,日经指数和地价一路高歌猛进,1990年时日经225指数一骑绝尘来到38712.88点。



此时此刻日本人却对美国人感恩戴德,如果不是美元的主动贬值,日本对外哪有如此强劲的吸引力。

直到此时全世界除了美国人以外,大家都被蒙蔽了双眼,1985年到1991年日本的GDP虽一骑绝尘保持在5%的增幅,但剔除每年1.5%的通胀率仅有3.5%。

资本市场高速发展却没了实体经济的参与,这表明泡沫正在疯一般增大,即将一发不可收拾。

可此时日本的男女老少一片欢腾,根本不知道接下来将面临怎样的经济灾难,依然狂踩油门让失控的列车一路疾驰。



而后的故事可想而知,随着高盛、摩根大通等机构强强联手做空日经指数,1991年这个表面光鲜无比的泡沫终于破裂,股市在短短一年就蒸发三分之一,1992年日经指数最低点14309.41点,远远低于1990年的高光时刻。

成百万的股民将自己锁起在股市,天台上纵身一跃的事件屡见不鲜。

日本的楼市也迎来了至暗时刻,从高光之时的 140万日元每平米暴跌至现在的40万日元每平,亏得零头不剩,炒房客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金融大楼的土崩瓦解将日本实体经济打击的体无完肤,不到5年的时间就有超16000家中大型企业破产,银行坏账的积累高达50万亿日元。

与日经指数截然相反的是,1990年到1995年这一时段,美国道琼斯指数从2353点暴涨至5000点以上,并创下了5年之久大牛市,标普指数也呈100%的上涨,可谓风头无两,盛极一时。



大家已无法统计,在这5年时间里美国人究竟从日本赚走了多少钱。

为了保持生存,三菱公司只能忍痛割爱将洛克菲勒中心大厦以7亿美金的价格物归原主,来回之间,美国人不仅赚了14亿美金利息,还反手赚了50%。

1990年让日本国民为之一振,斥资8.4亿美元收购的圆石滩高尔夫球场和滨海公元,7年后摇身一变又被美国人用8.2亿买了回去,相当于日本人将数亿美元“无私”奉上。

比这更严重的是,过山车式贬值的日本资产,让美国卖家争先恐后涌入,当年日本客人在美国奢侈品店就是上帝,如今美国人也是他们的座上宾。

但不同的是,日本人买的是手表、包包和衣服,而美国人握在手里的却是地皮、房产、设备和技术。

1991年到2000年这10年,被日本专家称为“日本经济沉痛期”,但还有比这更致命的:从1990年开始,日本的GDP总和一直是以5万亿美元为门槛,有节奏的上下浮动。



简单来说,就是这30年间,日本的GDP总之相当稳定,没有半点生机可言。

究其根本,我认为有3方面原因。

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日本并不是一个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层面,他都要看美国的脸色。

所以日本这个当时的“世界老二”,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终究抵不过主子的屠刀。

第二个原因就是,日本太飘了,有些忘乎所以了,一个小弟居然妄想取代自己的大哥,居然想“翻身农奴把歌唱”?

第三个原因,日本终究是一个弹丸之地,和幅员辽阔的大国相比有着与生俱来的劣势,市场资源有限,原材料匮乏,不能内部消化掉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又不能自给自足,终究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



首先,我们与日本相比有4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我们是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在军事、政治、外交上自己说了算。

第二,得益于党的领导,我们的制度优势,这可以使我们集中精力办大事,集中精力突破,解决难题。

第三,我们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我们是全球唯一的全品类工业化国家,我们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第四、那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历经30年攻坚克难,才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那么为什么二战之后有很多强于我们的发展中国家都未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只有中国做到了呢?

答案既复杂又简单,简单的是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拯救中国的方案,这个方案让无数有志青年不知疲倦、不畏艰难的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复杂的是这个方案里我们是团结在毛主席周围,听毛主席教导,别的国家很难复制。

旧中国百年屈辱,动不动就割地、赔款,究其本质人家是工业文明,我们是农业文明,巨大的代差致使旧中国只能做人家粘板上的肉。



那么中国该如何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制度?文化?精英阶层发力?先辈们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可都走不通。

武昌起义我们推翻了皇权,建立中华民国;

54运动我们致力于新突破,全方位向西方靠拢;

从洋务运动之初中国的精英界层一直在绞尽脑汁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业,然而却都以失败告终。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可以,为什么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可以?

很简单——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干掉中国的食利阶层。

中国社会经历就几千年的沉淀、已经成了一个酱缸,是一个驻扎着大量寄生虫、细菌和污秽的阴暗沼泽,需要在高温高压下得以净化。

可这一切并不是上嘴唇碰下嘴唇,那么简单。

同样以美国为例,为什么建国后毛主席放弃和美国建交的机会,而让美西方国家对我们实施几十年的封锁?



当解放军气势如虹,蒋介石岌岌可危之时,美国人果断选择与国民党政府切割,并派出特使和中共中央接触。

这本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接过美国人抛来的橄榄枝,还愁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哪有想像的那么简单,美国人可不傻,你得和我签《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简单点说就是双方的企业和人民可以“自由”到另一个国家求学、旅游、交流(而且税率极低)。

乍一看,是不是很划算?

可是一个全球第一的工业大国个和一个贫穷的农业国不受限制“友好通商”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1946年蒋介石大笔一挥签订了这个条约,美国商品一股脑占领中国市场,大到汽车、汽油、小到面粉、棉布,几乎都是美国制造,国内的企业几乎倒闭灭绝,出口骤降,外汇储备濒临破产,短短几个月时间,国民政府的对外逆差就有4.7亿美元,然后是法币过山车时的跌幅,1947年10月国民政府财政几乎停摆。

是的,就是这样,财政与经济全面崩盘,兵强马壮的国民党军为何3年就兵败如山倒啊,《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功不可没啊。

此刻新中国即将成立,美国人又想用支持我的获得国际社会认可,威逼利诱我们签约,从而继续“吸中国人的的血”?

当然不会答应,毛主席抓住这个时机,连续发表4篇评论,其中最精彩的一篇题为“别了,司徒雷登”,“多少一点困难也不怕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那么既然拒绝了美国人抛来的橄榄枝,而选择走独立自主的工业化道路,该怎样做呢?

无非就这两条路,要么就是走轻工业这条路,从纺织业,日用品入手,简单易学。

而且不用过多投入,却能轻而易举解决大片就业问题,可以迅速市场化,快速形成工业产值,换言之就是投入少、成型块、短期内成绩斐然。

二战后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几乎都选择了这条路。但是,这条路有一个重大的弊端!那就是缺少重工业和化工业的托举,想要再次产业升级就难如登天,就只能止步于此。



要么就是重工业开路,而后轻工业,这条路充满荆棘,因为重工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几十年的持续投入,这就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为后代打地基、做贡献,但是毛主席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这条路。

既然挑了最难的路,就不得不搞计划经济,农业社会产出有限,就算是剔除了蛀虫、细菌和污秽,短期内搞到的第一桶金也是凤毛麟角,只有计划经济才能使国家集中力量投入到重工业和化工业,如若不然根本不会成功,如果新中国成立伊始,就搞市场经济,有限的资源像天女散花般撒下去,结局和亚非拉国家无异。

为什么要确定炼钢为主的重工业和三酸一碱的化工业为工业体系基石呢?

很简单只有钢铁产业蓬勃发展,才会使金属加工产业链充满生机;也只有三酸一碱的化工业稳步前进,炼化、化工材料等产业链才能逐渐带动。

这两条产业链干的蒸蒸日上,才有底气干任何制造业,才能实现产业升级。

世界最先进的隐形战机都是在内部搞内置弹仓——要在机体里最关键的部位挖一个洞出来,那对机体结构是怎样的冲击?

因此,先进的战机的承载力结构多为钛合金分段,而这个钛合金分段离不开万吨模锻压机的助力。



时至今日,全球有4万吨以上大型模锻压机技术的只有中美俄法4个国家,其他国家绞尽脑汁也只能望而兴叹,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投入使用是什么时候呢?1962年。

你没看错,1962年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万吨多水压机,这都是毛主席给给我们打下的坚固基础。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计划经济显然是最有利的武器,但是在78年到90年代初,我们的领导人又下出了两招妙棋。

其一,基础已经牢不可破了,那就开放市场经济,激发民间活力。

其二,靠外资来完善我们的工业体系,前30年闷头搞基础,后30年要长肌肉。

从92年开始,我们的工业发展一路突飞猛进,大家可以根据下图做下对比,同为发展中国家,底子更牢固,外部环境更优的印度,由于走了截然相反的两条路,在92年之后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



92年之后我们又下了步妙棋。

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双核驱动。

政府要如何搭台?

大量的,持续的投入基础建设,锲而不舍的优化国内消费市场。

高铁、高速公路、机场并举发力,如此汽车、消费市场、物流企业不就发展起来了嘛。

包括我们引以为傲的国家电网,2015年实现全国全通电(全球仅此一个),这家电市场就有了发育基础,我们可以做个对比,2000年的时候空全面销售才1000万台,现在是1亿台,短短十几年暴涨十几倍。多么可观的数字。

包括光缆建设,5G基站铺设所带动起来的智能手机、电脑市场就不举例了。



政府不遗余力的搭建了这样令人瞩目的“舞台”,还有各类的财政、金融、政策、产业鼎力相助,我们的领导人亲力亲为(领导人带企业出访,以及推荐我们的高铁),才有了今天这蓬勃向上的局面,世界500上企业里中国就有120个。

阿里、华为、腾云、格力、海尔......你以为格力离开董明珠不行?你以为马云站到了风口?还是华为的核心是任正非?

归根结底是政府给他们提供了“舞台”,如若不然这些企业家思维再活跃,才有了表演的机会。



而且我们是全国一盘棋,是国企加民企“双核”驱动的特色市场经济。

为何我们的经济可以连续几十年高速增而没有出现衰退周期?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点,那就是我们的国企要服从“全一盘棋”的大局在经济下行期间逆周期扩张!

为什么我们互联网经济科学勇冠三军?除了光纤、5G基站的大规模铺设,三大运营商皆为国企,全都闻风而动才是关键。

为什么美国人高举关税大棒而吓不到我们,为什么我们敢于奉陪到底?

很简单啊?美国资本不愿意舍弃中国如此优质的市场啊,美国资本更了解中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搭台”的能力啊。

美国的苹果、通用、福特、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宝洁那个不是赚的盆满钵满?

美国的大豆、牛肉、芯片等诸多产品每年不都是大赚特赚?

所以当我们选择硬刚的时候,黄任勋这个芯片巨头来了,美国的总裁库克前段时间也来了,马斯克西装笔挺的也受到我们领导人接见了。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硬任他硬,明月照大江。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泰然处之,岿然不动。

正如毛主席80年前的教诲那般:

3年的解放战争,30年的革命历程,40年的不懈奋斗,1840年的百年抗争,都是为了那两个字:复兴。这一切的努力有了结果,我们民族的一切进步才有了开端。

没有毛主席为首的先辈们的巨大牺牲,没有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又如何让一贫如洗的中国有了一飞冲天的基础?又岂能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这边风景独美”?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说明道之难得,也表明道值得以生命相与。道即真理,距离我们最近的真理就隐藏在毛主席书写的那段历史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