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包括如今的孟加拉国以及缅甸,都曾经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开过了。
那么缅甸和孟加拉国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缅甸也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但1937年,英国单方面将缅甸拎出来成为了英国的直辖省份,等于说和英属印度平级了。这么一来,就为1948年缅甸独立,创造了基础条件,否则印度是不会轻易放过缅甸这么大一块地盘的。
孟加拉国,在印巴分治以后,本来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因为这里人的信仰,多数和巴基斯坦人相同,而印巴分治的基础条件,就是按照信仰来划分国土。不过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在印度的帮助下,巴基斯坦的这块飞地孟加拉国宣布独立了!
所以说,英属印度,实际上是分成了4个国家。只是独立出来的时间各有先后。而印巴之间在分家的时候,本身就没处理好领土问题,以至于时至今日,依旧出现擦枪走火的情况。
克什米尔的归属是印巴矛盾的根源
1947年印巴分治,紧接着便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当时分家的时候,是按照信仰来划分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似乎很有效果,但隐患很大。
很多地区的人民,信仰复杂,且杂居在一起,根本无法简单划分到某一方那边。还有类似锡克人,他们拥有独特的信仰,且体量也很大,结果却被排除在了建国行列之外,只能选择臣服于某一方。
克什米尔地区目前有超过1000万人,面积在17.3万平方公里左右。属实是一个不小的地方。要知道,波罗的海三国加起来也才这么大。
克什米尔的情况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印巴分治,因为其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支持加入印度,另一部分则支持加入巴基斯坦。
很明显,当时印巴双方觉得,谁先控制了这里,这里就能归谁。所以印巴同时向当地出兵,结果就爆发了第一次印巴冲突。
战争从1947年打到1949年,最终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巴才勉强停火。双方在停火线两边,建立了各自的统治集团。
其中,印度占据了克什米尔五分之三的土地,以及四分之三的人口。不得不说,作为英属印度的嫡长子,印度的实力还是要强一些。
因为这是一条停火线,并非两国之间的边界,所以,围绕这条停火线展开的摩擦,可就太多了。所以说,印巴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克什米尔地区没有划分清楚。
三次印巴冲突,印度基本都占上风
围绕克什米尔,双方在1947年到1949年干了一架,结果印度小胜,获得了克什米尔地区大部分的地盘和人口。
这事儿肯定没完啊,1965年,印度控制下的地区,出现了一帮反对印度统治的武装人士。他们打算用军事手段,迫使印度让他们连人带地一起归附巴基斯坦。
至于这些人背后是谁在帮忙,估计各位用脚丫子想都知道。印度这边毫不手软,直接以雷霆手段,将其扑灭。这些武装人员不得不撤退到停火线附近,巴基斯坦那边也紧急派出军队,来接应这帮人,顺便占了500平方公里的印控地区。
印度这下怒了,直接出兵反扑,巴军一路后撤到了亚克尔运河边。双方在亚克尔运河展开较量,你来我往大打了一场,最终依旧没能分出胜负。
到了1966年,在联合国的调停之下,双方决定依旧撤回到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之前的停火线一带。等于说这场战争白打了。
当时巴基斯坦内部的统治,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西巴的人,占据了全国绝大多数的资源和重要位置,而东巴的人,则普遍无权无势。
双之间隔着一个印度,本来就很容易出现矛盾,可西巴这边还不注重这类问题。结果就给了印度钻空子的机会了。
早在1966年第二次印巴战争后,东巴这边就开始要求自治了,是谁在背后支持他们,不言而喻。到了1970年,巴基斯坦内部选举时,西巴明显有欺压东巴的行为,这更加坚定了东巴人民出来单干的决心。
1971年,东巴人民首次提出了孟加拉国的概念,结果遭到了巴当局的严厉打击。这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在印度的帮助下,大量孟加拉人选择逃亡到印度。因为印度这边还有一个西孟加拉邦。
印度在这次战争中采取的是东攻西守的策略,因为东巴的实力弱,且非常不稳定。这一战,印度可谓是大获全胜。他们不仅让孟加拉国从巴基斯坦中独立了出来,而且还在西线占据了巴基斯坦差不多3600平方公里的土地。
印度的野心,可不只是克什米尔这么简单
巴基斯坦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毕竟他们的实力不敌印度,而且他们内部的统治不平衡是导致东巴分出来单干的主要原因。
其实巴基斯坦自从立国以来,一直都过得比较艰难。因为他们很担心自身随时被印度所吞并,所以这么多年来,他们几乎都是军事发展为主,经济发展为辅的发展方式。
这么一来,巴基斯坦的人民,小日子可就没那么好过了。巴基斯坦2024年的生产总值在3500亿美元左右,而印度是其11倍左右。
无论是人口、经济、土地包括军事实力,印度都是远胜巴基斯坦的。所以也别说什么扶不起的“巴铁”,巴基斯坦的首要工作就是活下去,因为他们知道印度要什么。
印度作为英属印度的嫡长子,要的就是英属印度的统一。小小的克什米尔只是印度发动统一战争的一个切入点而已。只要机会来了,印度肯定会借克什米尔为由,发动统一英属印度的战争。
这就好比,现在比较火的俄乌矛盾,起源于克里米亚,但俄罗斯的野心可远不止克里米亚那么简单。随后乌东四州就被占了,可见作为苏联的嫡长子,俄罗斯同样拥有统一苏联各加盟国的想法。
英国:没有人比我更懂消除殖民仇恨
被殖民的对象,按道理说,对殖民者应该恨之入骨才对。毕竟殖民者在殖民地上,不可能干啥好事,当地的原住民在殖民地上,基本就是二等公民。在殖民者面前,这些原住民遭受不公平的待遇,那就是家常便饭。
英国作为曾经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者,在全世界拥有过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但时至今日,真正对英国殖民者还抱有恨意的殖民地,似乎少之又少。这是什么情况呢?
- 首先,英国殖民者在殖民地上经营得还算不错,至少没有像俄国那样,将当地原住民都给清除掉,完全换成自己人。说实话,在那个战乱年代,这些原住民压根就不在乎统治者是谁。日军入侵的时候,不少人逃到英国统治下的港岛,就是最好的例子。与战乱比起来,他们宁可当二等公民。
- 其次,英国作为一战之前的世界霸主,是工业革命的先驱,而且在全世界搜刮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所以他们所殖民的地区一般都比较富有。至少英国留给了殖民地一笔可观的财富,让当地人得以安稳度日。
- 此外,英国各方面在当时看来都比较先进,殖民地独立以后,发现自身和周围的国家和地区比起来,不仅没有落后,反而更先进,你上哪儿说理去?
其实真正让殖民地没办法去恨英国的原因,是殖民地眼前有很难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恰好就是英国殖民者走之前,挖好的坑。
印巴分治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果没有这个分治的方案,那么英属印度这片土地,估计最后能统一建国。但有了这个方案以后,印巴之间的矛盾就凸显了。毕竟谁家多分一点土地和人口,另外一家都受不了。
巴勒斯坦地区也是一样,一战以后被英国所殖民。但是英国统治期间,将巴勒斯坦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为现在的约旦,另一部分则是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此外,英国向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移入了大量犹太人,结果造成了巴以之间的冲突,至今都没消停。
类似的情况,还包括也门。英国也曾经殖民过也门,甚至一手将也门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因此,当英国人走了以后,也门南北之间的战争基本就没停止过。
大家都忙着处理眼前的矛盾,毕竟那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谁还有空去找殖民者的麻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