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会因为怕浪费而有一些节省的习惯,但殊不知在不经意间,这些习惯就埋下了诸多健康隐患。

今天,我们整理了 8 个看似“好习惯”实则威胁健康的习惯,一起来看一下!

01

肉放在室温下解冻

很多人在解冻肉类时都会从冰箱取出来直接扔水里或者直接放在室温下解冻,这两种方式都不提倡。

4~60℃ 属于危险温度范围,而室温一般是 20~25℃,而有利于细菌开“party”。比较大块的肉类在室温下解冻至少需要 2 小时,有的甚至得 5 个小时,这期间微生物会迅速滋生,食用可能不安全。


研究人员用实验对比了不同解冻方式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分别在 25℃ 室温解冻、25℃ 静水解冻、4℃ 低温解冻。结果表明 4℃ 低温解冻不仅能降低细菌的繁殖,还能抑制脂肪的氧化。好的保持肉类品质。

而室温下解冻的肉类,会流失较多汁液,口感、色泽也会变差;而在水温一般 25℃ 左右的静水解冻,解冻速度更快,但汁液流失更严重,口感比室温解冻还差。


解决方法:提前24小时将冻肉从冷冻室转移至冷藏室(0-4℃),利用低温环境自然解冻,可最大程度保留肉质鲜嫩度与营养。

02

煎炸过食物的油,继续炒菜

很多人炸过东西的油根本不舍得扔,会留着继续炒菜用,甚至用来多次煎炸食物。

▼这种油真的不健康!

首先,经过了高温煎炸后的食用油,会降低其营养价值,破坏了必需脂溶性维生素和脂肪酸。一项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回锅油中的脂肪酸成分,发现花生油中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通常在 85% 以上,可在经过了 2 小时的煎炸后只剩下 17% 了。经过高温油炸,植物油中有 70%~90%的维生素 E 会被破坏,反复使用的“回锅油”破坏程度更严重。


其次,这种油是有害成分很多。煎炸过程中油脂会受到空气中水分和氧气等的影响,促进氧化酸败。随着更多次数的煎炸,酸败程度会逐渐增加,油脂氧化酸败后产生的过氧化物和自由基会加速人体衰老的速度。还会产生多种致癌物,比如丙烯酰胺、多环芳烃、杂环胺等。同时,还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回锅使用次数越多含量就越高,这种成分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解决方法:若是偶尔炸制了食物,剩余的油其实大有妙用。不妨先让油自然冷却、静置沉淀,待杂质沉淀后,用滤网或纱布仔细滤去残渣,再将处理好的油装入干净容器,密封严实后放进冰箱冷藏保存。之后在制作凉拌菜、调制饺子馅料,或是给蔬菜焯水时(只需添入一小勺油,就能让蔬菜色泽鲜亮诱人),都能派上用场。

03

炒菜后立马关掉吸油烟机

从呵护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强烈建议各位在炒完菜之后,别急着关掉吸油烟机,而是让它继续运转一段时间。

在烹饪过程中,当食用油被加热时,就会产生烹调油烟。这烹调油烟可不简单,它是食物在高温热烹饪阶段挥发出来的油脂、有机质,以及油脂经历热氧化、热裂解反应后所形成的混合物质。据研究显示,其中至少包含 300 余种成分,这里面既有致癌风险极高的多环芳烃类物质,还有能诱发基因突变的杂环胺类物质。

有一篇刊载于《食品科学》期刊的文献曾提及,相关研究指出,相较于非烹饪时段,室内进行烹饪操作时,PM2.5 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会出现大幅飙升,分别达到了非烹饪时段的 12 倍和 85 倍之多。


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身体将会面临诸多健康威胁。比如,罹患呼吸系统病症、心血管系统疾患的概率会显著提升,子宫颈恶性病变、生殖功能异常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除此之外,一篇聚焦于厨房抽油烟机于不同运行模式中,对 PM2.5 动态分布所产生影响分析的研究文献表明:烹饪过程中生成的 PM2.5 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弥漫整个房间空间。所以,我们应在着手烹饪前 20 秒左右就启动油烟机,如此一来能更有效地把控油烟的扩散路径,避免油烟肆意飘散;烹饪期间需始终保持油烟机处于运行状态,待烹饪流程结束后,让油烟机继续运转 3 分钟,这有助于更彻底地排出 PM2.5,使其浓度降至符合空气质量标准的水平。

解决方法:在正式开启烹饪操作前,先打开吸油烟机,静候约 30 秒再往锅中倒油进行后续炒菜步骤;完成烹饪工序后,让吸油烟机持续工作 3 分钟再行关闭。此外,建议优先挑选排风量能达到 20m³/min 的吸油烟机产品。

04

喜欢热饮烫食

热衷于食用滚烫的米饭、喜爱啜饮冒着热气的开水热茶、钟情于滚热浓稠的粥品……此类饮食习惯,实则暗藏健康隐患,会显著提升罹患食管癌的风险。

我们的食管组织极为脆弱敏感,健康人群的口腔与食管内部温度,通常维持在 36.5℃ 至 37℃ 的区间。从舒适度与安全性考量,食物最适宜的温度区间为 10℃ 至 40℃,而人体食管一般能够承受的最高食物温度上限约为 50℃ 至 60℃。当舌头明显感知到热意时,往往意味着食物温度已攀升至 70℃ 左右。


倘若长期养成食用烫食的习惯,即便摄入滚烫食物也未觉不适,食管黏膜便会在不知不觉间反复遭受高温损伤,陷入“烫伤—修复—再烫伤”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食管细胞癌变的风险也将大幅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 65℃ 以上的热饮列为 2A 类致癌物。《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 年版)》中将有“热饮烫食”生活习惯的人列为食管癌的高风险人群。

另外,2023 年 6 月一项发表在《华南预防医学》上的一篇关于中国人群烫食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 meta 分析表明:中国人群热烫饮食者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是非热烫饮食者的 2.43 倍。

解决方法:少吃烫食、喝烫饮,可以先用手背试一下温度,感觉温温的不烫手即可。

05

发霉水果切掉坏的继续吃

不少人心疼水果坏了一小片就舍不得丢弃,习惯把腐烂发霉的部分削掉,然后接着吃剩下的果肉。

可千万别小瞧这种行为!实际上,只要水果出现发霉迹象,不管霉变区域肉眼可见的大小如何,都有可能早已被霉菌悄然“攻占”。

《食品安全导刊》上曾刊载过一篇相关文献,有专业机构在市场随机选取了 4 份有不同程度腐烂问题的水果样本,涵盖苹果、毛桃、葡萄、梨这几种常见水果,并针对它们开展微生物及真菌毒素的检测分析工作。检测结果令人咋舌:水果一旦出现部分腐烂或长霉的情况,整个水果的微生物污染状况都相当严重。在所有检测样本里,只要是自然腐烂的水果,其大肠菌群含量均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限量标准;葡萄样品在烂了的部位甚至检出了玉米赤霉烯酮及黄曲霉毒素 B1。


这充分说明,水果只要有一处出现发霉、腐烂,整个果实很可能都已被污染。当我们吃下这样的水果时,吃进肚子里的可不只是清甜的果肉果汁,还可能混入了大肠杆菌、展青霉素、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有害物质,它们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可能引发呕吐、腹泻等消化道不适症状;霉菌则可能导致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甚至有致癌、致畸的风险。

解决方法:发现有霉变部位,最好整个丢弃!

06

把冰箱当成保险箱

不少人购物归来,会把买来的东西统统塞进冰箱,然后任由它们在里头“自生自灭”。

冰箱绝非“安全堡垒”一方面,各类食物在冰箱中长时间“共处一室”,极易相互串味,还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冷藏或冷冻手段虽能延缓细菌繁殖进程,但仍有部分微生物能顶着低温“逆势生长”。

别认定自家冰箱很干净,说不定它早已是细菌的“乐园”。研究人员曾挑选了 15 台购置时间超 2 年、日常正常使用 6 个月以上且从未清洁过的冰箱,对其卫生指标展开细致调查。结果显示:冰箱冷藏室内,大肠菌群的平均检出率达到 64.4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平均检出率为 13.33%,沙门氏菌的平均检出率也有 2.22%。


此外,冰箱中还可能潜伏着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 LM)。这种细菌适应能力超强,在 2℃至 42℃的宽泛温度区间内都能存活,尤其在低温环境中,它还能持续繁殖壮大。一旦人体误食含有 LM 的食物,极有可能诱发李斯特菌病。发病初期,症状与普通流感颇为相似,较为隐匿,后期可能发展为败血症、脑膜炎、脑脊髓炎等重症,孕妇感染后还可能导致自然流产、早产甚至胎死腹中,其致死率高达 20% - 30%。

解决方法:合理利用冰箱,生熟分开存放;不要塞太满;定期检查冰箱;定期清洗冰箱。

07

菜板生熟不分

很多家庭都是 1 把菜刀、1 个砧板,切完生肉又去切蔬果/熟食,这样生熟不分,很容易导致交叉污染。生鲜食物上的残渣及细菌很容易污染到其他食物,进而引发食物中毒。

此前,曾有团队针对上海市居民家庭厨房的卫生状况展开专项调研。结果显示,高达 59.7% 的受访居民家中存在砧板生熟混用的情况,同时,还有 46.3% 的家庭存在菜刀生熟混用现象。


2023 年 3 月,《环境与健康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家庭厨房环境微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从 6 个家庭厨房中,分别采集了水槽、台面、墙面、砧板、刀具、柜门、碗柜把手以及抹布这 8 个关键位点的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砧板的微生物污染程度最为严重,检测出了蜡样芽孢杆菌、溶血性葡萄球菌、黑曲霉等多种致病性微生物。

砧板之所以成为厨房中的“藏污纳垢”之地,主要归因于其易残留水分与有机物的特性,以及表面因频繁切割而留下的凹凸刀痕,这些因素共同为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滋生环境。


解决方法:切生肉的不要和切蔬果/熟食用同一个砧板,避免交叉污染,一定要分开使用;使用后彻底清洗,悬挂晾干,避免细菌滋生和发霉。切食材的刀具最好也有区分,切生肉和切蔬果/熟食不要用同一把刀。

08

筷子常年不换新

不少家庭存在长期不换筷子的现象,一双筷子一用就是好几年,非得等到筷子出现破损、断裂才肯更换。

然而,筷子其实需要定期更新换代!尤其是竹筷与木筷,倘若厨房环境潮湿,且日常清洗不够彻底,就极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甚至会生出霉斑。


2020 年,上海市消保委开展了一项针对筷子的专项检测。他们收集了 200 双普通家庭使用过的旧筷子,以及 660 双全新筷子,这些筷子涵盖了木、竹、不锈钢、密胺、合金等五种常见材质[17]。检测结果显示:在所有材质的筷子中,使用时长超过 6 个月的筷子,发霉风险显著增加,其霉菌数量比新筷子以及使用 3 个月的筷子高出 30%以上;木质和竹质筷子由于材质疏松,表面存在诸多凹槽与细纹,极易藏污纳垢,检测出的霉菌数量是不锈钢、合金、密胺筷的 7 倍还多。

解决方法:每次餐后认真清洗筷子,晾干后再放入碗柜,且碗柜要保证干燥;筷子要定期消毒,竹木筷子可定期用沸水煮 20 分钟(易变形)或每隔 6 个月换一次。

资料丨科普中国

编辑丨李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