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你终于回来了。”父亲苍白的手扶着门框,眼中泪光闪烁。
朴俊浩站在家门口,喉咙发紧。
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僵在了原地
01
2000年春天,二十岁的朴俊浩站在杭州火车站的出站口,手里紧握着一张写有浙江大学地址的纸条。
他反复确认上面的汉字,生怕走错一步。
作为朝鲜官方选派的优秀留学生,他身上背负着家人与国家的期望。
春日的杭州,细雨如丝。站台上人声鼎沸,行人匆忙穿梭。
朴俊浩站在人群中,像一座孤岛。
与家乡平壤相比,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陌生又新奇。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上的汽车川流不息,橱窗里闪烁的霓虹灯广告让他目不暇接。
“你好,请问你是朴俊浩吗?”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向他走来,用蹩脚的朝鲜语问道。
朴俊浩点头,感到一丝安心:“是的,我是。”
“我是刘明,负责接你的学长。”年轻人笑着伸出手,“从今天起,我们是室友了。”
刘明带着朴俊浩坐上公交车。沿途,杭州的美景如画卷般展开。
西湖的水面在春雨中泛着粼粼波光,湖畔的柳树垂下嫩绿的枝条,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
“这就是你们常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吗?”朴俊浩小声问道。
刘明笑了:“对,杭州是个美丽的城市。你会喜欢这里的。”
浙江大学的校园比朴俊浩想象中要大得多。
宿舍楼前,一排排自行车整齐地停放着。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过,有说有笑。刘明领着他走进宿舍楼,来到四楼的一间房间。
“这是我们的宿舍,你的床位在靠窗户那边。”刘明指着右侧的下铺说,“另外两个室友一个是学计算机的王伟,另一个是学医的张磊,他们晚点回来。”
房间不大,但干净整洁。朴俊浩放下行李,坐在床边,默默地看着窗外。远离家乡的陌生感和对未来的忐忑在心中交织。
“怎么了?”刘明递给他一瓶水,关切地问。
“没什么,只是想家了。”朴俊浩接过水,轻声回答。
刘明拍拍他的肩膀:“理解,我第一次离家上大学也这样。不过很快你就会忙得没时间想这些了。明天我带你去办理入学手续,顺便熟悉一下校园。”
晚上,另外两个室友回来了。王伟是个话不多但性格温和的男生;张磊则活泼开朗,一进门就热情地和朴俊浩打招呼。四个人坐在一起,聊着各自的家乡和理想。
“朴俊浩,你看起来中文说得不错嘛。”张磊赞赏道。
“谢谢,我在平壤外国语大学学了两年中文,不过还是不够流利。”朴俊浩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和我们多说多练,很快就能进步的。”王伟鼓励他。
那晚,躺在陌生的床上,朴俊浩辗转难眠。
他想起临行前父母的叮嘱,想起妹妹含泪的目光。他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一定要学好本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第2天, 刘明带着朴俊浩参观校园。
第3天, 浙江大学的校园绿树成荫,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并存,处处洋溢着学术的氛围。
第4天, 经过图书馆时,朴俊浩驻足良久,被里面密密麻麻的书架震撼。
“这里有上百万册藏书,是学校最安静的地方。”刘明介绍道,“以后你想学习,可以来这里。”
朴俊浩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接下来的日子里,朴俊浩逐渐适应了在杭州的生活。
白天上课,晚上在宿舍和室友一起学习。
他对电子工程充满热情,常常在实验室里待到深夜。
虽然语言还有障碍,但他用勤奋弥补这一不足。渐渐地,他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最让朴俊浩惊奇的是中国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
在朝鲜,这些东西还很少见。第一次用刘明的智能手机上网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太神奇了!”朴俊浩惊叹道,手指滑动着屏幕,“只要轻轻一点,就能获取这么多信息。”
刘明笑着说:“现在这些对我们来说已经很普通了。等你回国后,可以把这些技术带回去,造福你的国家。”
朴俊浩点点头,眼神坚定:“这就是我来中国的目的。”
02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四年过去了。朴俊浩的中文已经说得很流利,在学校里也有了不少朋友。他的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还在教授的指导下发表了几篇论文。
毕业前夕,朴俊浩收到了一封信,是朝鲜驻华使馆的通知,要求他学成后立即回国。看着信上的文字,朴俊浩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那天晚上,他站在西湖边,看着湖水倒映的月光,思绪万千。刘明找到他时,他正坐在断桥边的石凳上发呆。
“怎么一个人跑到这里来了?”刘明在他身边坐下。
朴俊浩沉默了一会,才开口:“我收到通知了,毕业后要回国。”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刘明笑着说,“你是来学习的,学成了当然要回去。”
“可是...”朴俊浩犹豫了,“我还想继续深造,这里的研究条件比家乡好太多了。”
刘明拍拍他的肩膀:“我理解你的感受,但家人和国家都在等着你回去。你学到的知识可以帮助你的祖国发展。这不是更有意义吗?”
朴俊浩点点头,但内心的挣扎并没有平息。
毕业典礼那天,朴俊浩穿着学士服,和室友们在校园里拍照留念。四年的朝夕相处,让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毕业后你有什么打算?”王伟问道。
“我准备读研究生,导师已经答应了。”刘明说。
“我要去北京的一家医院实习。”张磊接着说,“朴俊浩,你呢?”
朴俊浩笑了笑:“我应该会回国,不过...”他停顿了一下,“我还在考虑。”
毕业后,朴俊浩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向朝鲜驻华使馆申请继续深造的机会。
经过一番周折,他获得了留在杭州攻读硕士学位的许可,前提是学成后必须回国服务。
研究生阶段,朴俊浩选择了集成电路设计作为研究方向。
他沉浸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投入研究。
这段时间,他认识了同专业的中国女孩李雯。
李雯是杭州本地人,性格开朗,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
她对朝鲜文化很感兴趣,常常向朴俊浩请教。
两人因为共同的学术兴趣走到一起,渐渐地,朴俊浩发现自己对李雯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有一次,实验室加班到深夜,李雯给朴俊浩带了宵夜。
“你总是这么拼命,要注意身体。”李雯把饭盒放在他面前。
朴俊浩抬起头,脸上满是疲惫:“谢谢你,李雯。每次都麻烦你。”
李雯笑了:“不麻烦,我也要加班。一起吃吧。”
在温暖的灯光下,两人分享着简单的饭菜,聊着各自的研究和生活。朴俊浩发现,与李雯在一起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快。
研究生毕业那年,朴俊浩收到了家乡传来的消息:父亲生病了,母亲希望他能尽快回国。同时,中国的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加入他们的研发团队。
面对两难的选择,朴俊浩彻夜未眠。最终,他给家里写了一封长信,解释了自己的决定:他想在中国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技术,等条件成熟后再回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父亲的回信很简短:“儿子,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你在哪里,做什么,只要活得有尊严,父母就会支持你。”
读着父亲的字迹,朴俊浩眼眶湿润。他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他可能很长时间不能回家,但他相信这是值得的。
03
就这样,朴俊浩加入了那家科技公司,开始了他在杭州的事业。
公司给他办理了工作签证,解决了他的身份问题。作为一名外籍工程师,他在团队中负责集成电路的设计和测试。
工作之余,朴俊浩和李雯的感情也在不断深入。
两年后,他鼓起勇气向李雯求婚。
“我知道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也不同,但我爱你,想和你共度一生。”朴俊浩紧张地看着李雯,“你愿意嫁给我吗?”
李雯眼中闪烁着泪光:“我愿意,不管未来有多少困难,我们一起面对。”
婚礼订在了杭州的一家酒店。朴俊浩邀请了公司的同事和在中国的朋友。
李雯的父母起初对这门婚事有些顾虑,但见朴俊浩为人正直,工作也稳定,便也接受了这个来自朝鲜的女婿。
婚礼当天,酒店布置得喜气洋洋。
朴俊浩穿着西装,紧张地等待新娘的到来。
当李雯穿着白色婚纱,在父亲的陪伴下缓缓走来时,朴俊浩的眼眶湿润了。
就在神父宣读结婚誓词时,酒店的大门突然被推开,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
他径直走向朴俊浩,递给他一个信封。朴俊浩打开信封,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怎么了?”李雯关切地问道。
朴俊浩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没事,只是家里的一些事。我们继续。”
婚礼顺利完成,但那封信的内容一直萦绕在朴俊浩心头。
信中说,父亲的病情已经稳定,家人为他感到高兴,希望他在中国生活得好。
信的最后是父亲的一句话:“儿子,家永远是你的港湾。”
那一刻,朴俊浩感到一丝愧疚。
他已经五年没有回家了,只是定期通过使馆向家里汇款。
他想过邀请父母来中国看看,但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婚后,朴俊浩和李雯租了一套小公寓。
两人生活简朴但幸福。朴俊浩在公司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很快被提拔为项目经理。
李雯也在一家研究所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几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叫朴雨晴,寓意着雨后的晴天,象征着美好的未来。
女儿的出生让朴俊浩更加思念家乡。
他想让父母见见自己的外孙女,但碍于各种限制,这个愿望一直无法实现。他只能通过使馆寄去女儿的照片,收件人是他的妹妹朴敏秀。
朴敏秀比朴俊浩小五岁,现在已经是平壤一所中学的教师。
她会定期给朴俊浩写信,讲述家里的情况。
通过她的信,朴俊浩得知父亲的身体状况时好时坏,母亲依旧坚强地照顾着家庭。
妹妹也结婚了,丈夫是一名军官,两人有一个儿子。
时光流逝,朴俊浩在杭州的生活越来越稳定。
他和李雯买了一套房子,女儿也上了小学。十年过去了,他在公司已经成为技术总监,负责一个重要项目的研发。
04
2010年,朴俊浩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公司,创办自己的小型电子设备公司。经过在大公司的积累,他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和人脉。
李雯全力支持他的决定,甚至辞去工作,加入了他的创业团队。
公司起步艰难,但朴俊浩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市场嗅觉,很快找到了适合的产品方向:专注于医疗电子设备的研发。这个领域竞争相对较小,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年后,公司开始盈利,规模也从最初的五人扩展到了三十多人。
朴俊浩实现了财务自由,可以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
李雯负责公司的行政和财务工作,两人配合默契。
女儿朴雨晴已经是初中生了,聪明伶俐,在学校成绩优异。她对朝鲜的文化很感兴趣,常常缠着父亲讲述家乡的故事。
朴俊浩教她一些简单的朝鲜语,希望她能记住自己的根。
“爸爸,我们什么时候能去朝鲜看看爷爷奶奶?”雨晴经常这样问。
朴俊浩只能苦笑:“等时机成熟,我们一定会去的。”
实际上,朴俊浩心里很清楚,这个愿望可能很难实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家乡的联系越来越少。
使馆的人员更替,他失去了一些原本熟悉的联系渠道。
他只能通过一些朝鲜商人间接地获取家乡的消息,并托人带些钱和物资回去。
二十年过去了,朴俊浩已经四十岁,鬓角开始出现白发。
他在杭州的生活已经完全融入了这座城市。公司发展得很好,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开始出口。
女儿朴雨晴考上了北京大学,学习国际关系专业。
李雯的父母年事已高,两人轮流照顾。
生活忙碌但充实,朴俊浩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常回家看看。
每当夜深人静,他会想起故乡的山水,想起父母的面容,想起童年的点滴。
2020年初,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朴俊浩平静的生活。
朝鲜驻华使馆的一位官员亲自登门拜访,告诉他父亲病重,希望他能回国探望。
“我父亲怎么了?”朴俊浩紧张地问道。
“具体情况我不清楚,不过看起来很严重。”官员回答,“我们会协助你办理回国手续。”
朴俊浩的心猛地一沉。
二十年没见,父亲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不敢想象父亲现在的样子,也不敢想父亲病情有多严重。
当晚,他和李雯商量了回国的事宜。
“你必须回去。”李雯坚定地说,“这么多年没见父母,现在父亲病重,你不能不回去。”
朴俊浩点点头:“我会尽快回来的。”
“不用担心这边,我能照顾好公司。”李雯握住他的手,“你安心去吧,多陪陪父母。”
接下来的日子里,朴俊浩忙着准备回国的各种手续。他计划带上这些年积攒的钱和一些礼物,希望能弥补这么多年的亏欠。
出发前一天,女儿雨晴从北京打来电话。
“爸爸,听妈妈说你要回朝鲜看望爷爷奶奶?”
“是的,爷爷生病了,我必须回去看看。”
“我也想去!”雨晴急切地说,“我从来没见过爷爷奶奶。”
朴俊浩叹了口气:“这次不行,手续太复杂了。等我回来再商量,好吗?”
电话那头,雨晴沉默了一会:“好吧,爸爸,替我向爷爷奶奶问好。告诉他们我很想见他们。”
“我会的,宝贝。”朴俊浩柔声说,心中满是愧疚。
05
2020年春天,朴俊浩踏上了回家的路。从杭州到北京,再从北京到平壤,一路上他的心情既期待又忐忑。
飞机降落在平壤顺安国际机场时,朴俊浩看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景色,眼眶湿润。二十年了,他终于回来了。
机场的变化不大,只是设施更加现代化了。出关时,朴俊浩出示了护照和相关证件。海关官员审视了一番,递还给他。
“欢迎回家,朴先生。”官员公式化地说。
“谢谢。”朴俊浩接过护照,心中百感交集。
机场出口处,一个中年女子向他走来。
朴俊浩愣了一下,随即认出了自己的妹妹朴敏秀。
“哥哥!”朴敏秀跑过来,紧紧抱住他,眼泪夺眶而出。
朴俊浩也紧紧地抱住妹妹:“敏秀,你都成大人了。”
朴敏秀抹去眼泪,上下打量着哥哥:“你也变了,看起来成熟多了。”
兄妹俩坐上一辆等候已久的小轿车。朴敏秀向司机点点头,车子缓缓驶出机场。
“父亲怎么样了?”朴俊浩急切地问道。
朴敏秀的表情有些复杂:“还行,状况时好时坏。医生说是心脏问题,需要静养。”
“有多严重?”
“不算太严重,但他年纪大了,恢复得慢。”朴敏秀停顿了一下,“其实,父亲一直很想你,常常念叨你什么时候回来。”
朴俊浩沉默了。窗外的景色飞速掠过,平壤的街道比他记忆中更加整洁,高楼也多了不少。
“城市变化很大啊。”朴俊浩感叹道。
“是啊,这些年发展不错。”朴敏秀点点头,“不过和中国的大城市比还差远了。”
车子驶入一个普通的居民区,停在一栋五层楼房前。这是朴俊浩从小长大的地方,建筑外观已经显得有些陈旧。
“我们还住在这里?”朴俊浩有些意外。
“是啊,父母不愿搬。”朴敏秀说,“我和丈夫住在旁边那栋楼,很近,方便照顾他们。”
两人拿着行李,走上楼梯。电梯似乎已经多年失修,无法使用。
爬到三楼,朴敏秀停在一扇熟悉的门前,轻轻敲了敲门。
“妈,我带哥哥回来了。”朴敏秀喊道。
他颤抖着手,轻轻推开了那扇熟悉的木门。
门吱呀一声,缓缓打开,刹那间,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僵在了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