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这片光怪陆离的江湖里,有一家公司曾经是无人不知的“王者”——华谊兄弟

可如今华谊兄弟的名字更多地和“对赌协议”这四个字捆绑在一起,成了娱乐圈里一个让人既敬畏又唏嘘的话题。

华谊兄弟的帝国是如何从巅峰滑向低谷的。



要说华谊兄弟的发家史,那真是中国影视圈的一部传奇。

1994年,王中军和王中磊两兄弟在北京创立了华谊,当时的他们可没啥背景,就是一腔热血想在广告行业闯出一片天。

谁能想到,这家小广告公司后来会成为中国影视圈的“带头大哥”?



1998年,华谊开始涉足影视,投资了冯小刚的《没完没了》,票房大卖。

从此,华谊和冯小刚的名字就绑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十几年,华谊兄弟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



冯小刚的贺岁片年年霸屏,《非诚勿扰》《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每一部都是票房收割机。

华谊还签下了周星驰、黄晓明、范冰冰等一票大牌明星,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音乐,样样都玩得风生水起。

2010年华谊兄弟在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影视公司,市值一度高达几百亿。



那时候的王氏兄弟,简直是娱乐圈的“点金手”,随便投个项目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可华谊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们不仅要做内容,还想做平台,甚至做整个娱乐产业的“操盘手”。

于是他们开始了一场更大胆的冒险——用“对赌协议”把明星和公司深度绑定。



这招看似高明,却也埋下了日后崩盘的种子。

啥是对赌协议?说白了,就是一场豪赌。

华谊兄弟给明星或者导演一笔钱,或者是股权、资源,但条件是你得保证在未来几年内给公司赚回指定的利润。



赚不到?那就得自己掏腰包补上差额。

这协议乍一看挺公平:你拿了我的钱,就得给我干活。可实际上,这玩意儿就像一副金光闪闪的“手铐”,锁住了明星,也锁住了华谊自己。

娱乐圈这行当,太不稳定了,电影票房、电视剧收视率、艺人口碑,哪样不是靠天吃饭?



一部电影砸了,可能就让公司和明星双双“翻车”。

可华谊偏偏就爱玩这种高风险的游戏。

他们签下的对赌协议,条款往往苛刻得让人咋舌。



比如,冯小刚的东阳美拉公司在2015年被华谊收购时,签了对赌协议,承诺五年内每年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

如果完不成,冯小刚得自己掏钱补齐。

张国立的浙江常升公司、周星驰的PDAL公司,也都签过类似的协议。



这协议签的时候,明星们估计都觉得自己稳赚不赔。

毕竟,那会儿华谊如日中天,谁不想搭上这艘“巨轮”?

可谁也没想到,娱乐圈的风向变得比翻书还快。



冯小刚是华谊的“老兄弟”了,几乎是陪着华谊从草根走到巅峰的人。

他的贺岁片曾经是春节档的票房保证,可到了2010年代末,观众的口味变了,冯小刚的电影却有点跟不上节奏。

2017年的《芳华》虽然口碑不错,但票房远没达到预期;2018年的《手机2》更是被吐槽得体无完肤,直接扑街。



根据对赌协议,冯小刚的东阳美拉得每年给华谊贡献1亿元的净利润。

可冯小刚的电影一部接一部失利,公司业绩自然也完不成目标。

到了2020年,华谊公开披露,冯小刚需要赔偿1.68亿元来补齐对赌协议的缺口。





这消息一出,网上炸了锅。

1.68亿啊!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天文数字;就算对冯小刚这样的顶级导演,也是个不小的打击。

更让人唏嘘的是,冯小刚为了还债,接了不少商业片和广告代言,打工还债。



如果说冯小刚的1.68亿让人震惊,那张国立的故事就更让人感慨了。

张国立是娱乐圈的老戏骨,演技派代表,主持《国家宝藏》时那股子文化底蕴,圈粉无数。

可谁能想到,这位70岁的老艺术家,也被对赌协议拖进了泥潭?



张国立的浙江常升公司在2013年被华谊收购,同样签了对赌协议。

协议要求公司每年完成一定的利润目标,但这几年,影视行业整体低迷,张国立的公司也没能幸免。

项目亏损、投资失利,利润目标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为了履行协议,张国立只能四处接戏、接综艺,甚至还得帮公司拉投资。

70岁的年纪,本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他却还在片场、综艺场里奔波,实在是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网上有句话说得好:“张国立这把年纪还在还债,华谊的协议得多狠啊?”



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道出了不少人对对赌协议的质疑。

毕竟娱乐圈的成败有时候真不是个人能控制的,签了这种协议,等于把未来都押给了运气。

再说说周星驰,这个名字在华语电影圈几乎就是“神话”。



他的《美人鱼》《西游降妖篇》当年票房爆棚,华谊自然不会放过这位“票房之王”。

2016年,周星驰的PDAL公司和华谊签了对赌协议,承诺未来几年每年贡献一定利润。

可星爷的电影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票房虽然高,但利润未必能达到对赌的要求。



到了2019年,华谊和周星驰的合作戛然而止。

表面上是“和平分手”,但业内传言,双方在对赌协议的执行上出现了分歧。

周星驰的电影风格太独特,产量又低,华谊那种“快节奏、高回报”的对赌模式,显然和他合不来。



分手后,周星驰继续拍他的电影,而华谊却少了一棵“摇钱树”。

华谊兄弟的低谷,不只是因为对赌协议的失利,更是因为整个行业的变迁。

2010年代后,互联网巨头开始杀入影视圈,腾讯、爱奇艺、阿里影业,个个都是财大气粗的主儿。



华谊的传统模式——靠大导演、大明星、院线票房,渐渐被短、网剧、流媒体挤得没了空间。

更致命的是,华谊自己的战略失误。

2015年前后,华谊疯狂扩张,收购公司、投资实景娱乐、布局游戏产业,花钱如流水。



可这些投资大多没见回报,反而让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2018年,华谊兄弟爆出巨额亏损,王中军甚至公开承认“公司现金流紧张”。



曾经的“娱乐帝国”,如今却成了“债务缠身”的代名词。

对赌协议的崩盘,只是华谊困境的一个缩影。

冯小刚、张国立、周星驰,这些曾经的“盟友”,如今要么赔钱、要么解约、要么苦苦支撑。

而华谊自己,也在资本市场和舆论场上摔了个大跟头。



信息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