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2025年4月25日第07版

知识产权堪称企业生存“命脉”,如何为其筑牢“司法护盾”——

用创新思维保护好创新成果

引子

沈阳创新天地,一片满溢着活力的现代化建筑群,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就坐落其中,与周边科创园区的直线距离不过三五公里,恰似司法保护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临近之际,记者走进沈阳知识产权法庭,所见所闻都透露着与其他法庭截然不同的现代气息。正是这些数字化设施,搭配“全链条”司法服务,筑起了一面坚实的“司法盾牌”,让知识产权保护从抽象概念化作可触可感的真实力量。

时下,辽宁正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身。数据显示:全省已拥有有效发明专利8.5万余件,商标有效注册量73.95万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0个,知识产权已从“无形资产”变为推动全面振兴的“硬核实力”。“唯用创新思维方能守护好创新成果。”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黄大鹏感慨道。

沈阳知识产权法庭的诞生,就是制度创新结出的硕果。2021年,法庭正式设立,跨区域集中管辖省内(除大连外)13个市的技术类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以及沈阳地区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每年受理案件1000余件。裁判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大到机械设备,小至一帧无人机拍摄的视频,都能收获与之匹配的“硬核保护”。

知识产权“有价”,司法保护“有招”。记者的采访也正是围绕沈阳知识产权法庭这些创新妙招展开。


破“技术”难关

法官“断案”+专家“解码”

在法官眼里,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是项“技术活”。特别是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法律问题与技术问题相互交织,极难梳理。

从接手第一个知识产权案件时,面对满纸技术名词略感茫然,到如今“阅卷无数”,学到的新知识、接纳的新信息、积累的实践经验,都凝练为审判的智慧。沈阳知识产权法庭“身经百战”的9名法官和8名法官助理,几乎都经历了这样的成长过程。

破解技术难题,不是要求知识产权法官必须“全能”。黄大鹏形象地打了个比方:“我们不做科学家,但要学会看技术‘考卷’,做好判断题。”

去年,黄大鹏审结一起尾矿库坝排渗工程技术侵权诉讼案。此案技术细节的专业程度足以支撑撰写一篇材料学论文。原告坚称被告在施工过程中擅自采用了其拥有的专利技术材料与施工方法。黄大鹏细致分析现场照片,敏锐发现被告所用排渗管缺少原告专利中“保护层”这一关键技术特征。经深入调查,最终证实被告施工方法在涉案专利申请日之前的公开文献中已有记载。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原告一审服判。

在诸多类似案件里,知识产权法官都要如黄大鹏这般,凭借“侦探法眼”穿透专业迷雾,精准发现“技术事实指纹”。但是,即便“福尔摩斯”经验再丰富,也离不开“华生”的辅助。毕竟,在知识产权案件里,精准判断技术问题、清晰查明技术事实,是当事人创新成果能否获法律保护的关键。于是,在知识产权案件审理时,就需要技术调查官适时登场。


▲沈阳知识产权法庭法官与技术调查官就涉案专利和被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进行对比。

在沈阳知识产权法庭,记者见到了4位专职技术调查官。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庭长吴松介绍:“辽宁是老工业基地,机械类知识产权案件数量较多,因此在聘任技术调查官时,对机械专业有所侧重。”这些技术调查官作为法官的“参谋”,重点负责将疑难复杂的技术事实“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内容,用专业知识为法官查明技术事实补齐关键“拼图”。

技术调查官杨政通对一起“轮胎拆装头”侵权案印象颇深,案件的争议焦点在于拆卸工具与气缸的连接方式以及运动轨迹等技术问题。杨政通将现场勘验素材与发明专利技术方案仔细比对,最终给出专业意见:侵权技术方案与发明专利技术方案采用了相同机械结构。“技术调查的意见能帮助法官快速认定技术事实。”法官的评价在案件审理周期上得到印证,目前法庭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平均审理时长缩短至94天,属全国审理同类案件前列水平。

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受理的案件中,很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纠纷。在此过程中,技术调查官深度参与诉讼活动,2024年,技术调查官参与办案数量达到315次,同比增长超10%。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东北大学签订《关于选任技术调查官、技术咨询专家合作协议》。

除了专职技术调查官,沈阳知识产权法庭还与东北大学联手,将23位专家教授录入“最强大脑”库,在“技术调查官+技术顾问”的多元技术事实查明机制下,案件审理有了强大“外援团”。

在一起仿造炼钢炉氧枪防尘罩引发的诉讼中,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李阳受邀“助阵”。“我当时肩负着判断被告产品与原告专利技术是否一致的重任。”李阳的专业把控为合议庭的判断提供了有力依据,也让当事人心服。

法官守住法律底线,技术调查官点亮事实模糊地带,二者默契协作,既精准切除“侵权病灶”,更悉心守护创新“生命体征”。

技术问题有辅助解决的办法,更难的是对行为和价值的准确判断。在法官眼中,每一个知识产权个案的背后,都关联着一项核心技术、牵系着一条产业链,也反映出一种竞争态势。知识产权法官所处理的,并非仅仅是标的金额大小,更是对正常市场秩序的稳定维护与清晰界定,这正是知识产权案件虽难却极具价值的原因。

与时间赛跑

“诉讼禁令”保护+区块链存证

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常常在与时间赛跑。

有这样一种现象,在案件审理周期中,企业的创新成果被侵权产品不断挤占,即便企业最终胜诉,也可能丧失原有领先地位,陷入“赢了官司、输了市场”的困境。

如何破解这一司法难题?在一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案中,沈阳知识产权法庭敲响了“快保护”的法槌。原告是韩国一家在高尔夫运动模拟器软件开发及商业应用领域的知名企业,其研发的软件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被告公司却对原告软件进行“破解”,制作出侵权复制版本,并以低价售卖获取高额收入,侵权恶意非常明显,侵权情节十分严重。

一审判决后,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还需时间,被告的侵权软件还在市场销售并投入商业运营,如不采取措施,原告公司的合法权利将受到更大损害。”主审法官王虹果断签发“诉讼禁令”,责令被告立即停止销售侵权软件及侵权软件继续用于商业经营的行为,直至二审裁判文书生效之日。

这是沈阳市知识产权审判领域首例“诉讼禁令”,效果立竿见影。“被告公司停止使用并卸载删除了全部盗版软件,同时停止制作、出版盗版软件及复制件。”王虹翻开判决书解释,这份禁令使原告的胜诉权益至少提前三个月得到兑现。

这家韩国企业高管金先生为此专程飞来沈阳致谢:“公正的判决和快速的保全让我们深受触动,公司正考虑未来在沈阳及中国其他地区加大投资。”


▲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庭长吴松介绍演示司法区块链存证平台。

快保护,既需要法官提升审判质效,也离不开技术应用创新。知识产权诉讼中电子证据占比极高,举证难、易篡改、采信率低等问题长期存在,导致法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厘清案件事实、梳理证据链条。让电子证据能快速认定,做到“铁证如山”,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创建“司法区块链+”知识产权保护机制。2022年初,东北地区首家实际投入使用、全国统一联网、支持跨链协同的知识产权司法区块链平台正式落地,构建起基于司法区块链的知识产权服务和审判新模式,目前已惠及省内高新技术企业20余家。

辽宁某机器人科技公司就是该平台的受益者。在一起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件中,被告沈阳某商贸公司未获许可,便在电商平台上把这家科技公司产品当作授权产品展示,并承诺销售。但在法庭上,该商贸公司对此矢口否认。直到技术调查官当庭打开司法区块链平台,随着大屏幕上数据链层层展开,侵权事实清晰呈现,被告无言以对。“过去打侵权官司像持久战,这次我们第一时间用司法区块链固定了侵权网页,庭审时直接拿出‘铁证’。” 该公司负责人感叹道。

“电子证据就像流动的沙,传统公证方法很难及时固定。”吴松解释,这个被称为“数字存证保险箱”的司法区块链平台,2024年共累计完成电子证据上链存证108.3万条,从设计图纸到直播录屏等各类电子数据,都能通过去中心化、防止篡改、公开透明和可追溯的技术实现“上锁加密”和快速取证比对。


▲沈阳知识产权法庭法官到沈阳市知识产权局就计算机软件侵权案件开展调研。

2022年以来,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利用司法区块链平台实施证据保全400余次,庭审核验证据600余次,推动多起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实质性化解。

破解案件审理“周期长”,还要解决“赔偿低”。“对故意侵害且达到情节严重程度的,要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来有效震慑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法官助理勾雪峰介绍,在一起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中,法庭根据侵权情节,判罚被告按照原告损失的1.5倍承担惩罚性赔偿。一段时间以来,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审结多起适用惩罚性赔偿知识产权案件,让侵权者“伤筋动骨”,给创新者吃下“定心丸”,使潜在侵权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为创新撑腰

巡回审判+定制问诊

这段时间,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客人”不断。日前,记者与11家科技企业代表同行,在观摩庭审、座谈交流的全流程体验中,大家真切感受到司法护航创新的力度,以及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治温度。“没想到法庭推出这么多举措为企业创新排忧。” 在场企业家发出共同心声。

在知识产权案件管辖规则中,被告住所地、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的法院均有管辖权。沈阳法院的“解题思路”,在法官助理陈凯对“虎牙直播”“瑞香红苹果”“梵克雅宝”等跨行业、跨地域典型案例的解读中逐渐明晰,近年来,众多国内外企业在面临多地管辖选择时,主动将纠纷化解的“天平”倾向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去年,更是有两家世界知名的国内电子科技企业选择在沈阳提起专利维权诉讼,原因无它,“我们认可沈阳法院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化水平与裁判公信力。”

从区域创新的“守护者”到全国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优选地”,尽管审判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但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却并未止步于“坐堂问案”。针对丹东、铁岭等地特色产业集聚且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旺盛的实际,2023年4月和2024年7月,法庭分别联合丹东市知识产权局、铁岭市司法局,在两地设立巡回审判点。这种以法庭为核心、巡回审判点为“触角”的跨区域审判模式,将优质司法资源送到企业“家门口”,更通过公开审判与法治宣传,释放出“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辐射效应。

前不久,一场“专利侵权判定”专题培训在丹东鸭绿江畔举行。法官结合当地制造领域典型案例,向40多位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一线的执法人员详解技术比对要点。“培训对提升执法精准度和判断力大有帮助,能从源头上减少执法偏差,避免引发行政争议。”执法人员的反馈,印证了这种“实战演练”的必要。

在铁岭,当一场巡回审判的法槌敲响时,旁听席上除了案件当事人,还坐满当地3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代表。铁岭榛子、西丰鹿茸等地理标志产品闻名遐迩,但假冒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铁岭市司法局局长李永贵坦言,巡回审判点的设立推动了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实现“标准衔接、程序互通、资源共享”,为企业撑起坚实的“法治护盾”。

如果说巡回审判点是延伸司法职能的“前沿阵地”,那么主动对接企业便是靶向服务的“精准滴灌”。翻开法庭的“企业服务手册”,沈鼓集团的压缩机专利布局、新松机器人的软件著作权保护、十月稻田的地理标志商标管理等“一企一策”内容清晰在列。这种“一对一”精细化司法服务,实现了对省内30余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的全覆盖。

一家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曾因员工跳槽遭遇商业秘密泄露。案件审结后,企业负责人感慨:“法官在判决书中特别强调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真要扎紧防泄密‘篱笆’。” 如今,这样的司法智慧,正通过常态化的“法律体检”与个性化的“合规问诊”融入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数据显示,法庭已累计提供270余次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法律服务,企业则真切体会到,司法服务不仅重“救火”,更重“防火”。

“法”与“企”同行,沈阳知识产权法庭自成立以来,逐步树立起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品牌,有效提升地区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辽宁从“制造”迈向“智造”的征程中,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保护为新质生产力筑牢“防护盾”、铺就“快车道”。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陈青表示,随着更多“司法前哨”设立、更多“定制服务”落地,一定能让更多创新种子扎根辽宁,“我们期待的不仅是开花结果,更是要培育一片生生不息的创新森林。”

观与思

难能可贵的大局观

在采访沈阳知识产权法庭的过程中,超越个案的司法智慧令人印象深刻。法官将“微观裁判”与“宏观视野”相融合,这种大局观正是知识产权法官守护创新生态的核心特质。

知识产权案件纠纷背后连着创新“神经末梢”。知识产权法官的大局观,首先体现在“小案件当作大文章”的担当之中。保护一项专利,可能会护住一家企业的核心技术;确立一个判例导向,可能会影响整个产业的竞争格局。在法官们的视野里,案件从来不是孤立的“侵权与维权”之争,而是贯穿创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考量 ,从实验室到市场端,每个环节都需要司法力量精准护航,确保创新步伐走得稳健有力。

法律条文是严谨的,但司法审判却充满温度。在众多案件中,法官在“严格司法”与“服务发展”之间展现出智慧平衡。这种大局观一要“顶天”,以司法裁判明确创新权益的保护边界,划定清晰的“知识产权红线”;二要“立地”,直面企业痛点,用“快保护”“严保护”等机制,破解“赢了官司输了市场”的困局,让司法的阳光切实照进创新实践的每一个角落。

在知识产权领域,创新似乎永远与侵权手段的“升级”相伴。法官的大局观,必须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在新质生产力崛起的今天,司法不能成为创新的“追赶者”,而要成为“同频共振”的守护者。这种能力,既体现在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主动拥抱,更体现在对“惩罚性赔偿”等制度的灵活运用,让司法成为创新最坚实最有力的推动者。

来源:辽宁日报

审核丨黄艳辉

编辑丨秀 姿

记者丨黄 岩 刘 乐

制作丨李 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