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70后到了五十岁,才突然明白一个道理:人到中年,不是被生活压垮的,而是被一堆“没啥用”的亲戚拖累的。
年轻的时候,谁家请客吃饭都得去,红白喜事一场不落,份子钱一份不少,仿佛谁要不去了,就是“六亲不认”。
你忙前忙后,花了时间,掏了腰包,到头来需要人帮点忙,个个装聋作哑,连句问候都懒得说。
真要遇到难事,帮得上你的,压根不在这张酒桌上。
年纪越大,越得看透——那些只会吃吃喝喝、随礼来往的亲戚,大多数,根本靠不住。
01
红白喜事从不缺席,可真要办事都躲得比谁快。
很多人都以为,跟亲戚保持“关系热络”,关键就在于“礼尚往来”,哪家结婚生子、老人过寿,吃饭聚会、随礼送钱,一个都不能落下。
结果你风雨无阻地去,人家连你叫什么名字都记不住。
我楼下那位大叔,年轻时候混得还行,谁家请客都捧场,份子钱按时到,酒桌上他是活跃分子。
前年他儿子工作出了点事,想托个关系求个人,结果电话打了十几个,没人愿意帮忙,理由千奇百怪:不是“最近忙”,就是“我也不熟”。
吃饭的时候满口“亲戚亲戚”,真要帮忙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冷淡。
你说讽刺不讽刺?
这年头,随礼的关系,不如交情深的邻居。
聚会时的寒暄,根本顶不上一句“我帮你问问”。
02
你一直记人情,人家只记饭桌和红包金额。
有一种现实,就是你以为自己给了很多人情,对方心里应该感激涕零,结果,他们眼里只有钱数。
我有个朋友,年轻时参加了某个亲戚女儿的婚礼,随了个2000块。
结果第二年他女儿结婚,对方只回了个600,还一本正经地说“这边行情就这样”。
你说说这图啥?
你讲的是人情,他讲的是行情;你讲的是走心,他只认数字。这种“亲戚”,还能指望吗?
一堆人聚在一起吃饭,客套话说得天花乱坠,到了钱上、事上,一分一毫都要掰扯。
你为亲情花的钱,他们当成交易完成;你觉得建立了感情,其实在他们那,早就清账了。
03
真正拉你一把的,往往不是“常联系”的那群人。
年过五十,你会发现,那些你一年到头打点最多、联系最勤的亲戚,出了事能帮你的,一个没有。
而那些平时寡言少语、不太来往的,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动作,却能救你于水火。
我认识的一个姐姐,年轻时一家人跟一堆亲戚往来密切,饭局不断。
结果她丈夫生病住院,欠了一笔急钱,打电话去求几个最“热络”的亲戚,全推了。
反倒是她小时候帮过的一个远房姨妈,二话不说,把自己的养老钱借给她救急。
这才是人情。
关键时候伸手的人,不在饭桌上、不在红包本里,就藏在人品里。
作者:AGINightingale;
关注我,让文字的音律谱写出生命的乐章;
"夜莺在月光下跳跃,羽毛闪烁着银色的光芒。它的歌声像一阵美妙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我的灵魂。"
图/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