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景德镇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一外地网民自称是“廖某某案”肇事者父亲,在互联网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引发关注。

经查,该网民为吸引眼球,利用热点事件博取流量,冒充“廖某某案”肇事者父亲,在社交平台发布涉案相关视频。目前,公安部门已责令其删除虚假信息,并依法对其进行处置。

有人竟冒充“廖某某案”肇事者父亲,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博取眼球。这种毫无底线的蹭流量行为,不仅是对逝者的亵渎,更是对受害者家属的二次伤害,必须予以严厉打击。

这起案件本身已经足够令人痛心。2024年10月,肇事者廖某某因与人发生口角,竟驾车泄愤,导致一家三口无辜丧生。遇难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还不满周岁,一个幸福的家庭就这样毁于一旦。受害者家属拒绝任何赔偿,只求严惩肇事者,这种悲痛与愤怒,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冒充肇事者父亲的虚假账号在社交平台收割流量,不仅是对三个逝去生命的二次践踏,更是将人性底线与法律尊严同时抛入泥潭。

冒充者精心设计的“肇事者父亲”人设,是一套精准的流量算法,通过编造“儿子撞人后精神崩溃”的伪纪实视频,成功激活公众的窥私欲与道德审判冲动。这种流量密码的破解,使得造假者能制造播放“爆款”,其传播效能远超权威媒体的深度调查。

这种流量劫持正在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从“秦朗舅舅”到“邯郸初中生案知情人”,造假者已摸索出“热点事件+亲属身份+争议细节”的三段式创作模板。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在于,相比于普通的虚假信息,身份造假更具迷惑性,核实难度也更大,往往要等到造成广泛传播后才能被识破。

面对一些热点社会事件,他们像秃鹫闻到腐肉般蜂拥而至,不惜编造身份、虚构情节,只为从中分得一杯流量羹。这种行径,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蹭热度”来形容,而是赤裸裸的人性之恶。他们为了几个点赞、几条评论,就可以肆意消费他人的痛苦,践踏社会的良知。当人命悲剧沦为流量期货,数字空间的道德生态已濒临崩溃。

面对这种新型网络乱象,我们必须多管齐下,重拳出击。首先,平台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对自称当事人的账号进行严格审核,必要时可采取“先标注后核实”的方式,提醒用户注意信息真实性。其次,监管部门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热点事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及时核查,避免虚假信息持续发酵。最后,我们每个网民也要提高警惕,不轻信、不盲从、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让流量骗子无机可乘。

值得肯定的是,在此次事件中,景德镇有关部门反应迅速,及时查处了冒充者,维护了网络空间的清朗。这种果断处置的态度值得点赞,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在涉及重大社会事件时,任何试图浑水摸鱼、消费悲剧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流量更不应成为泯灭良知的借口。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容忍这种要流量不要底裤的行为。让我们共同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慰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类似悲剧被二次消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