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一个现实是,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当中,尽管多重类型的制导导弹、炮弹在投送方式上推陈出新,可在最为关键的战斗部上,却鲜有重大成果。
例如美军大规模装备的BGM-109C blockV“战斧”巡航导弹,其所使用的WDU-36/B战斗部,主要成分为复和RDX装药,即我们所熟知的黑索金炸药,化学名为环三亚甲基三硝胺。尽管这型炸药的威力,是传统TNT的1.5倍左右,但其诞生时间却是在19世纪末期,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时间,比美军的M2机枪年份还要早的多。
也是基于这一现状,中国在近期测试了一型新型非核氢弹,一成功就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美俄专家均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那么,究竟是什么,才让这款新锐炸药,能够让向来对中国装备用“有色滤镜”看待的美俄都纷纷折服?它的诞生,又究竟能不能改变战争形态?
01.中国新型非核氢弹引发外界诸多关注
根据美国军事观察网站在4月23日的报道称,世界上第一枚非核机制的氢基爆炸装置,在中国被成功引爆,引发了毁灭性的化学链式反应,威力远超常规装药,是现有的TNT炸药的15倍,爆炸同时产生了高达1000摄氏度的火球,燃烧时间达到了2秒,这型装药有望成为中国多种类型武器的“战力倍增器”。
在储存上,该型装置主要靠一种新型材料氢化镁来进行“储氢”,通过使用常规炸药快速激活,同时释放大量氢气,引发链式反应和持续燃烧。并且由于该型装药所需的点火能量小,爆炸范围广,火焰扩散快,可以快速对大面积目标实现“均匀破坏”。
更关键的是,中国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个,具备大批量制备氢化镁的能力的国家,年产能可达到150吨左右,全球独此一份。
无独有偶,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近期的报道中,也一样提到了这型装药,也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破坏性强大的武器,并且在使用上不受国际公约限制。俄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着重强调需要进行“管控”,足以可以见这类武器在俄罗斯心目当中的地位。
02.战争形态会出现改变?
实际上,若是单纯从使用机制上看,氢化镁炸弹的杀伤原理更加接近我们所熟知的云爆弹,通过大范围点燃氢气造成面杀伤,可以直接用于攻击掩体背后的步兵,在对抗碉堡群之时存在奇效。
原因也很简单,此类掩体设施普遍密封性能极差,只要有氢气通过缝隙钻入碉堡,那么内部就会被瞬间点燃,整个工事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烤炉”,内部士兵生还的可能性极低。而从细节上看,这次的氢化镁炸弹,最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云爆弹在氢气储存上的问题,传统液化氢不仅散热性强,储存也较为困难。
此外,如果将此类弹头安装在反舰导弹上,就算遭到敌方的CIWS近防炮拦截,战斗部依旧会被引燃,瞬时产生1000度大范围火球,灼烧舰岛上所安装的电子设备,直接让军舰失去战斗力。而若是氢气能够进入到军舰内部的空气循环系统,那么就可以进行对人员的精准杀伤,传统的损害管制几乎防不胜防。
另一方面,在氢化镁战斗部的基础上,也可以用混合装药的方式,将其转变成为杀伤性更强的温压弹,直接抽干空气,用冲击波实现“软杀伤”。顺势产生的灼热气体,还能烧毁敌方士兵的肺部,给对手造成大量的战斗减员。
因此我们可以说,新型的氢化镁装药,是一种现行的云爆弹的“升级版”方案,在使用模式上也高度类似云爆弹,想要达成改变战争形态的目标确实有些勉强。
但我们话又说回来,氢化镁的稳定性却决定了这类型炸弹的尺寸可以做的非常大,完全可以效仿美国和俄罗斯的路线,制作一种总质量超过7吨的巨型炸弹,能够针对城镇群造成毁灭性打击。
03.未来会如何发展?
而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上看,我国对于云爆弹有着极其充足的使用经验。诸如现役的PF97式93毫米单兵云爆火箭弹,其机理就是通过点燃氢气对掩体进行杀伤,如今时过境迁,再次得到发展既让人感到意外,但是也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像氢化镁这样的化学材料,光是在制备上就需要极高的工业水平作为支撑。光是走出实验室迈向流水线,更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这就恰好体现了中国全门类产业链的核心优势,能在最大程度上压缩相关成本。
而随着中国化学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过去由于制备工艺存在困难无法实现的尖端材料,恐怕也会随着技术的升级进一步变得“白菜化”,进而反哺中国的军事力量建设。
平心而论,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当中,除去中国之外,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俄罗斯,尽管他们在军事装备领域上的建树可圈可点,但在化学领域上,特别是军事化学上几乎没有任何进步。这或许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惰性思维,也可能是自以为是般的“天下无敌”,被中国后发超车也在情理之中了。
而这次的氢化镁战斗部,也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考:中国拥有如此庞大的工业体量,若是在战时条件下进行全面转型,又究竟会爆发出多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