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一名中国学生在自家的土地上被外籍的学生围殴,可是周围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敢上前去帮忙。
4月24日,江西理工大学一名王姓同学在网上发文称: 4月23日晚19:30左右,自己与外籍一学生因使用健身器材的问题发生争执,而后遭到外籍留学生的辱骂殴打,受伤住院。
事情就发生在4月23号晚上七点半左右。王同学正用器械练着呢,刚做完一组,一个老外学生直接走过来,啥话不说就把器械插头拔了,看样子是想换自己用的。
学生就说了句“我正在用呢”,没想到老外眼皮一翻,来了句“你会说英语吗”。这话听着多气人啊,咱学生也硬气,回了句“这是中国,你得说汉语”。
可老外根本不理这茬,接着抢器械。学生急了,伸腿挡了一下,说了句“滚开”。就这么句话,成了导火索。老外站在后面一直玩手机,估计是在叫人。学生还想着好好沟通,说“你想用的话可以告诉我,咱们一起用”,结果老外拒绝了,一门心思叫人。
之后,等到王同学刚走出健身房,就遭到多名外籍留学生的辱骂和殴打。导致王同学面部多处受伤、血流不止,现场瞬间乱作一团。
更夸张的是,当有人报警后,其中一个打人者竟然倒地装受害者。这不是电影剧情,而是真实发生在中国高校的一幕。
为什么没人出手相助?围观者的冷漠,是被规矩吓住,还是早已习惯退让?
最让人寒心的,其实不是那几拳头,而是周围几十名中国学生的集体沉默。
尤其是,小王被同学送医时,面部已有多处青肿,鼻部需纱布包扎,自述“近乎毁容”。可见,当时下手有多凶狠!而小王身上这些伤,这可是涉事外籍学生无法抵赖的。
他强调不接受仅“遣返”的处罚,要求依法严惩。这样的诉求也是可以理解的!
冲突后续如何?
细节不多,但结果是,中国学生挨了打。然后,警察来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口气,等着一个说法。毕竟,在自己的国家,被外国人打了,还被语言羞辱了,这口气,谁咽得下?
警方的回应来了,标准得像教科书:
“不会偏袒任何一方。”
嗯,听起来很公正,很客观,很程序化。就像机器设定好的回答。
但这话,放在这个具体情境下,瞬间点燃了网友的情绪。评论区直接炸了锅。“不偏袒?被打的是谁?挑衅的是谁?”
有网友针对学校“绝不偏袒”的态度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一个小孩在自家小区玩滑滑梯 另一个别的小区的小孩排队排的不耐烦了 就在背后把玩滑滑梯的孩子从滑滑梯上推了下去”
被推下去的小孩说了句这时我家小区 另一个小孩就喊来了自己的两个朋友 把和自己理论的小孩群殴致昏迷
这时候昏迷小孩的父亲来了 一看肇事凶手 我草 这不是经常骂我的顶头上司的跋窟少爷嘛 马上变了脸色 一脸的义正严辞 信誓旦旦的当场宣布绝不会偏袒任何一方。
那么现在你知道他要偏袒谁了吧?
群殴背后:谁给了他们底气?
一个人敢在异国他乡动手打人,背后一定是有依仗的。而这个“依仗”,正是让人最心寒的地方。
为什么外籍留学生敢这么嚣张?答案可能就在我们自己的高校管理体系里——对外籍学生“特别照顾”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你会发现,许多高校在面对外籍学生时,总是格外宽容、格外包容,甚至到了“护犊子”的地步。不管他们违反多少规定、闹出多少乱子,只要挂上“国际生”的身份,仿佛就多了一层免死金牌。
事发24小时内,江西理工大学官微评论区涌入近万条质问:“为什么总要中国学生保持理性?”校方发布通告称“正配合警方调查”,但关闭了评论精选功能。
学生论坛随即曝出对比数据:中国学生住六人间且定时断电,留学生住双人间并享受24小时供电;中国学生奖学金覆盖率22%,留学生则100%覆盖且金额更高。
网友整理的《留学生管理九大诉求》在校园疯传,内容包括“取消超国民待遇”“实施素质考核”等条款。有学生匿名爆料:“留学生经常半夜在走廊放音乐,宿管从不制止”“他们调戏女生被投诉,最后都是学生会去道歉”。
许多人对暴力行为持强烈反对态度,认为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应该受到严厉制裁,而不只是一句理性看待。
还有人提到,事件的种族成分让问题显得复杂。
一位网友感慨道,在国外遭受外国人的嘲笑,在国内却被外国学生打,难道不显得非常荒谬吗?
那么若爆料属实,前述外籍人员行为如何定性?
首先,该外籍人员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以行政拘留及罚款等,若是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应当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在前述案件中,网传外籍留学生叫来了朋友一同殴打受害者,若该情节属实,则施暴者的行为就属于结伙殴打他人,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范畴中,也应当加重处罚。
结语:
此次外国人在中国人的地界上打中国人的事件,给所有学校敲响了警钟。学校在追求教育国际化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教育安全和学生权益的保护。
只有加强对外教的管理和监督,严格审核外教的资质和背景,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同时,社会也应该摒弃对外籍人士的盲目崇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教育回归本质。
参考信源
信源:映象网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