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这话是农村流传较广的俗语。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行,这句俗语对现在的人来说,只是根据其字面意思来解读了,里面所包含的丰富民俗文化内涵,知道的人不多了。
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是说,家里的儿孙再多,最后只能葬在祖坟以外的地方,成为孤坟。
如果是这样理解,现在的人不仅心存疑惑,明明是儿孙满堂,按照三代人的年纪推算,这种老人临终时的年龄,至少在六十岁以上,一般有七十以上或者八十以上的高龄。
古代“七十古来稀”,也就是说,那时的人能活到七十岁以上的年纪,已经很少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当然也就算是高龄老人了。
按照我国传统习俗,能活到这个年纪的人,又是子孙满堂,怎么说也不那种不能入祖坟之人。这样的老人葬入祖坟是理所当然的事。为什么死后却不能葬入祖坟,而是另葬他地,成为一座孤坟呢?
一、俗语的来由
民间相传,这句俗语来由与唐代地理大师杨筠松有关。据明代嘉靖年间编撰的《赣州府志》有简略的记载:
“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
杨筠松所授之徒曾文辿的后代,在编写曾氏族谱时,也为杨筠松立了传,写得要详细一些,其记载如下:
“杨公仙师祖籍广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也一拼将官廷中所学之风水术带至民间,并四处以所学所得帮助他人。”
杨筠松为躲避战乱,只身一人流落到虔州(即赣州),并在此地授徒,最后卒于此地,也葬于此地。没有回到家乡广东窦州,客死他乡,也就无法葬入祖坟,也没有与亲人葬在一起,成为“临终葬孤坟”。
于是,民间也就有了他的一些传说。
民间相传,杨筠松有“九子十三孙”,可谓人丁兴旺。据说,杨筠松在躲避战乱时,窃禁中玉函秘术,并将他在朝中所学的风水之术,一起传授给了民间,属于泄露“天机”(即当时朝廷专有的风水之术)。
上天因此而降罪于他。他一共生有九个儿子,都相继去世。而九个儿子生有十三个孙子,杨筠松就把希望寄托在孙子的身上。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唐广明元年,京城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他的十三个孙子染上瘟疫,在一年内相继而亡。民间传说他十三个孙子死亡的时间分别为:
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从此以后,杨筠松定为十三个孙子的忌日,这就是“杨公忌日”来由的民间传说。
杨筠松因无家小,又因战乱流到虔州,再也没有心思回到家乡去,晚年定居在虔州,并卒于虔州,也葬于虔州,没有入家乡的祖坟,坟墓后来也无亲人来陪伴,成为异乡“孤坟”。
不过,民间传说终归是传说,杨筠松流落虔州只是一个人,没有带家里人,被民间误认为杨筠松绝后,于是也就有了杨公因泄露天机而绝后,“临终葬孤坟”之说。
实际上,杨筠松后代非常昌盛,近来民间在研究杨氏家谱时发现,杨家族谱族史第78—79页就记载了杨筠松后代的事迹。
但是,民间传说无法阻止,包括俗语“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的产生和流传,以及这句俗语被赋予的民俗内涵,一直在民间演绎。
二、俗语的解读
1、有些传统手艺的影响后嗣之说
上文提到,民间传说认为,杨筠松是因泄露“天机”而绝后(事实并非如此),由此,古代民间也就出现了一些说法,即有的职业,从业入门前要慎重考虑,否则就会出现绝后、残疾之说。
古代从事风水行业的职业就有这种说法。有很多地方习俗,至今还有一种传统观念,在学习手艺方面,父母一般不同意儿子从事风水方面的职业,认为这种职业有可能影响到后嗣的延续,即使有后代,也会出现状况。
受这种说法的影响,民间还将这种说法推及到其他的职业禁忌。比如,从事神职行业、从木工的行业不能看鲁班书等。
有些地方观念认为,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即使自己的子孙较多,到后来不会有好的结果,临终还是要葬孤坟。
当然,这种说法是古代的一种迷信说法,属于无稽之谈。
2、旧时有些特殊职业的人不进祖坟
在农村,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老祖坟,民间有“生要进族谱,死要进祖坟”。不能进祖坟的人,各地有各地的规矩,一般来说,横死之人、受极刑之人、光棍、太监、背叛国家和家族之人,以及其他品行不端不适宜进祖坟的人。
但是,有一些特殊职业的人,儿孙满堂,品行端正,有的还德高望重,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同样不能进祖坟。
比如,半路出家之人,即剃度的和尚和受戒的道士,这类人已经和家族脱离,被视为另一个世界的人,死后不能入祖坟。
又如,旧时一些地方民间已抛牌受度的巫觋,家里一般是有儿孙的,他们也被视为另一个世界的人,死后不但不可进祖坟,还要远离其他坟墓,单独安葬,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坟”。
3、俗语在社会演变过程中的新含义
民间俗语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被民间赋予新的含义。“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这句俗语也同样如此。
一是指一些老人品行不正,到老年时还有重大犯罪,虽然子孙多,但不能入祖坟,死后要单独埋葬。
二是指一些老人不得善,老了还出现意外事故,按照有些地方(不是所有的地方)的传统习俗,这种老人即使儿孙满堂,一般不能进入祖坟,死后要另择偏僻地埋葬。
三是老人虽然儿孙众多,但养儿不孝,孙子也不管,赡养老人纷争不断,老人去世后,草草找个地方埋掉,形同孤坟。
四是老人初时儿孙众多,但中途家庭变故很大,出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情景,到最后老人孤独去世。
总之,“九子十三孙,临终葬孤坟”这句俗语,既有其历史典故,同时,在历史长河中又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含义。
现在农村,随着家族观念越来越淡薄,家庭越来越小型化,再加上殡葬改革,很多地方实行公墓制度,这种俗语已经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只当作曾经的农村传统文化了解即可,更不能陷入迷信的泥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