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贵州赤水退竹林地变耕地,最终导致大面积被撂荒的事情,经过央视的报道以后,引发全网的关注和热议,因为本身赤水县的地理环境是非常适合竹林生产的,砍掉部分竹林变成耕地以后,由于地理位置和灌溉水源不足等原因,很多竹林地就撂荒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的确非常的可惜,本来种竹子还可以为当地老百姓创造经济效益的,如今大部分变成了荒地,就着实变成了浪费,怎么办呢?





自从央视新闻报道以后,大家都非常关注这个事情的进一步发展,从4月18号到4月25号,整整的一个星期以后, 关于这个事情终于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这次同样是央视新闻的继续追踪。据央视新闻4月25号的最新消息,贵州赤水全面部署耕地流出整改“回头看”,可能大家看到标题,不是特别明白是什么意思,用大白话的意思就是说,赤水官方要把过去一些退竹林地变耕地不合理的地方重新整改,那怎么整改呢。根据央视的报道,给大家梳理一下其中的几个重点。



一,赤水当地准备“举一反三”,在充分尊重当地老百姓的意愿的前提下,要在4月30号之前完成全部的核查,力争在5月底之前完成整改工作。

二,推动“耕地下山,林地上山”!原来是在山上砍掉了竹林地,没人种植,种植不了。竹子又重新长出来了。

三,对于核查核实的竹林地已经重新长出竹子的地块,利用机械进场作业,把地重新整改成符合种植条件。机械进不去的,用人工的方式,把那些新长出来的竹子重新砍掉,整改竹林地皮,确保种植庄稼能够种的下,长得出。



四,针对原来竹林地交通不便,灌溉条件不够的情况,通过向上级争取经费的方式,改善交通和灌溉条件,加大投入。

通过以上的多个方面进行整改,可见赤水方面也是想把这些撂荒的竹林地重新利用起来的,但在这些竹林地到底种植什么样的庄稼会比较好呢,当地说了种植应季的红薯,玉米,还有蔬菜会比较好。但之前央视的报道就已经说过,当地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在外面务工,即使种植的条件重新满足,到底谁来种呢?对于这个现实的问题,当地的做法是,对于种植意愿比较低的家庭,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代种代耕。要大力推广玉米和大豆,还要安排农技人员下田帮忙种植户进行指导,让种植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的确,我们可以看到赤水这次的整改措施看起来已经是非常全面了,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执行的问题。因为原来一直是竹林地,地理位置偏高,灌溉的水源也不足,交通条件也不好,要把竹林地改造成符合种植庄稼的农田,现实一点来说,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毕竟种植庄稼不但需要有水,农田也要有养分等等。但相比撂荒浪费资源,下决心重新整改,并且执行到位,就是一件做的不错的事情,但核心在于一定是要长期这样做才可以,不要再让已经退掉竹林的地再变成种植不下去,再变成撂荒的杂草地了。



对此,大家又怎么看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