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被誉为全球汽车行业“风向标”的盛会,不仅是一场技术与设计的狂欢,更成为车企转型决心的试炼场。在这场角逐中,一汽-大众大众品牌以“众进向新”为主题,携多款重磅车型与前沿技术高调亮相,用一场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盛宴,向外界宣告其电动智能化转型已步入加速度阶段。



技术驱动:CMP平台与智慧座舱的双重突破

如果说电动化是汽车产业的未来,那么技术架构的革新便是通往未来的基石。本届车展上,一汽-大众首次展示了基于CMP(Compact Modular Platform)平台打造的概念车ID. AURA,以及自主研发的“舒感智域座舱”,这两大技术成果成为品牌转型的核心注解。



ID. AURA作为大众品牌全球首款CMP平台概念车,定位为纯电紧凑型轿车。其意义不仅在于造型设计的年轻化突破,更在于技术架构的全面进化。新车搭载的CEA(Centralized Electrical Architecture)电子电气架构,将传统分散式控制系统整合为中央计算单元,实现了算力资源的集中调配。这一架构的落地,使得车辆能够无缝兼容人工智能座舱、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模块,响应速度提升40%,同时支持整车OTA升级。更值得关注的是,CMP平台与CEA架构的结合,将一汽-大众新车型的研发周期缩短30%,这意味着未来消费者能够更快体验到基于本土需求定制的产品。



如果说ID. AURA是技术架构的“硬实力”,那么“舒感智域座舱”则展现了品牌对智能化体验的“软思考”。该座舱以“人本科技”为理念,通过多项行业首创技术重新定义车内交互。例如,其搭载的智能音乐玻璃采用纳米陶瓷涂层,将前后风挡与天幕转化为隐形声场单元,在降低72%能耗的同时,实现360°环绕音效;而毫秒级互联通信技术,则让车机与手机、平板等设备的交互延迟降至行业最低水平。此外,座舱内渐变双拼涂装工艺的应用,既延续了德系工艺的严谨,又赋予科技感以艺术表达。这种从功能到美学的全面升级,不仅是一汽-大众研发实力的体现,更折射出其对“中国速度”的深刻理解——唯有将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深度融合,才能在新赛道中占据先机。



产品焕新:揽境参数图片)家族与电动矩阵的双线并进

技术突破的最终落点,是为用户提供更具价值的商品。本届车展上,一汽-大众通过全新揽境、探岳L、ID.家族等全矩阵产品,展现了其在燃油与电动领域的双重竞争力。

作为展台的“流量担当”,全新揽境以“空间动力双王炸”重新定义了家庭旗舰SUV的标准。车身尺寸的全面加长使其得房率高达87.2%,第三排座椅未放倒时仍可容纳四个行李箱(2个24寸+2个20寸),这一设计直击多口之家出行痛点。动力系统的升级则更具战略意义:第五代EA888 2.0T发动机通过米勒循环与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在功率提升23.5%、扭矩提升14.3%的同时,将WLTC工况油耗降至8.33L/100km,CO₂排放减少3.2g/km。这种“性能增强、能耗反降”的悖论式突破,既是对传统燃油车技术极限的挑战,也为一汽-大众的“油电共进”战略提供了现实支撑。



如果说揽境是燃油车领域的“守正者”,那么ID.家族则是电动化赛道的“革新者”。从ID.4到ID.7,一汽-大众已构建起覆盖轿车、SUV的电动产品矩阵。而此次车展亮相的ID. AURA概念车,更预示着品牌将向紧凑型电动市场发起冲击。值得关注的是,一汽-大众并未因电动化而放弃燃油车迭代。探岳L、全新迈腾等车型的同步焕新,印证了其“油电混共进”策略的务实性——在电动化尚未完全普及的过渡期,通过燃油车的持续优化,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选择。

战略升维:本土主导与全球视野的平衡术

产品与技术之外,一汽-大众在本届车展上释放的战略信号同样耐人寻味。2025年3月,中国一汽与大众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为品牌未来五年的发展定下基调:从2026年起,一汽-大众将推出10款全新车型,涵盖纯电、插混、增程式混动及燃油车四大领域。这一规划背后,是品牌从“全球协同”向“本土主导”的深刻转变。

具体而言,新车型开发将更强调“中国定制”。例如,针对中国家庭对智能化座舱的偏好,一汽-大众研发团队主导了舒感智域座舱的功能定义;而ID. AURA概念车的紧凑型定位,则瞄准了年轻消费群体对高性价比电动车的需求。这种本土化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上,更贯穿于研发体系——一汽-大众正逐步承担从市场调研到技术验证的全流程主导权,其南京研发中心的扩建与长春智慧工厂的投产,均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然而,本土化并非对全球化经验的否定。在品质管控领域,一汽-大众依然坚持德系工艺标准。例如,全新揽境的整车质检环节包含1273项检测项目,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率先推出的燃油SUV“双终身质保”政策(动力总成与整车质保),更是将品质自信转化为服务承诺。这种“全球标准+本土洞察”的双轨模式,或许正是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长盛不衰的密钥。

转型浪潮中的坚守与突破

一汽-大众的本次车展表现,为行业提供了多重启示。

其一,电动化转型需兼顾技术纵深与市场节奏。尽管ID.家族已初具规模,但一汽-大众并未盲目追求“全电动化”,而是“油电并重”,通过燃油车技术迭代为转型争取时间窗口。这种渐进式策略,既避免了产能与需求的错配,也降低了消费者的认知门槛。

其二,本土化不应止步于“适配”,而应走向“主导”。从CMP平台的快速落地到舒感智域座舱的自主研发,一汽-大众证明了中国团队完全有能力定义技术标准。这种能力的积累,将帮助跨国品牌在“中国内卷”中建立差异化优势。

其三,品质与服务仍是竞争的本质。当行业陷入配置堆砌与价格战时,一汽-大众选择以“双终身质保”重塑用户信任。这种回归本质的坚持,在喧嚣的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



结语

从ID. AURA概念车的惊鸿一瞥,到全新揽境的功能革新;从CEA架构的效率革命,到“油电共进”的战略定力,一汽-大众在上海车展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诠释一个百年品牌的进化逻辑:转型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核心能力的延伸;创新不是技术的独舞,而是用户价值的共振。

当汽车产业从“机械时代”迈向“智能生态”,一汽-大众正以全维进化的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这条路或许充满挑战,但凭借对技术的敬畏、对需求的洞察以及对品质的坚守,这个深耕中国34年的品牌,已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中国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