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4日,美国政界再掀对华舆论攻势。特朗普政府匿名官员向媒体放风称,因不满中方在芬太尼问题上的“谈判诚意”,美国正考虑采取新一轮“惩罚性措施”。这番言论看似延续了中美禁毒合作的老话题,实则暗藏三大政治算计:其一,用“芬太尼威胁论”转移国内对阿片类药物危机治理不力的视线;其二,借机为特朗普竞选团队“对华强硬”立场造势;其三,试探中国在经贸摩擦升级背景下的战略底线。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25日以“美方应先照镜子”的犀利回应,不仅戳破了美国“道德绑架”的虚伪面具,更将中美禁毒博弈推至地缘政治博弈的聚光灯下。
这场看似围绕“毒品管控”的技术性争端,实则是中美在规则制定权、国际话语权领域的一场暗战。当美国将芬太尼问题武器化,试图以“长臂管辖”重塑全球禁毒秩序时,中国则以“全球治理参与者”的姿态,用事实与逻辑拆解着美式霸权的逻辑陷阱。
芬太尼“罗生门”:美国为何执意将“内政失败”甩锅中国?
从军事战略视角审视,美国在芬太尼问题上的“双标操作”堪称教科书级的“认知战”案例:
1. 技术性甩锅:用“数据陷阱”掩盖治理失能
美国缉毒局(DEA)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因芬太尼过量死亡人数超7.2万,较2019年暴增210%。但美方刻意回避两大核心事实:其一,美国消耗着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却仅占世界人口的4.2%;其二,普渡制药等美国药企通过游说立法、伪造研究数据等手段,系统性推动阿片类药物滥用长达20年。这种“结构性纵容”与“选择性追责”的矛盾,暴露了美国禁毒政策的根本缺陷——既不愿放弃医药资本集团的巨额利益,又企图将治理成本转嫁他国。
2. 规则性绑架:借“国际公约”行长臂管辖之实
美国正试图将芬太尼问题纳入其主导的《国际麻醉品管制公约》体系,推动通过“前体化学品溯源”机制,赋予美国海关对全球化工企业的“域外执法权”。这种“以禁毒为名,行霸权之实”的做派,与当年美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入侵伊拉克的逻辑如出一辙。但中国早已筑起“防火墙”:自2019年起,中国将整类芬太尼物质列入管制目录,比联合国公约提前1年,并建立全球首个“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列管办法”。这种“超前管控”与美国“滞后追责”的对比,恰是中美制度效能的试金石。
3. 舆论性围剿:用“叙事战争”重塑国际话语权
此次特朗普政府抛出“中国不配合谈判”的论调,实为一场精心策划的“信息战”。通过控制《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亲政府媒体,美方持续炒作“中国化工园区暗藏芬太尼实验室”“中国跨境包裹藏毒”等不实指控,试图将芬太尼问题与“中国威胁论”捆绑。但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的调查报告却显示,2023年全球芬太尼走私案件中,仅有3%涉及中国实体,而美国本土黑市交易的原料药60%来自墨西哥。这种“选择性失明”的叙事策略,暴露了美国构建“反华信息联盟”的险恶用心。
关税“迷魂阵”:美国在芬太尼问题上玩的双重游戏
如果说禁毒领域的“甩锅战术”尚属舆论攻势,那么美国在关税政策上的“双标操作”则直接暴露了其战略投机本质:
1. “互惠豁免清单”的荒诞逻辑
白宫发布的《2024年关键产业关税豁免清单》中,芬太尼前体化学品被列为“需加征125%惩罚性关税,但首年仅执行20%”的特殊品类。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设计,实为三大战略考量:其一,通过高关税“预留谈判筹码”,为后续对华施压埋下伏笔;其二,以“豁免”之名行“监控”之实,要求中国化工企业提交详细生产数据;其三,借关税政策制造“中国威胁”的叙事素材,为国内保护主义势力张目。但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算计,注定难以得逞。
2. “刚需”悖论背后的战略误判
美国将芬太尼列入“刚需商品”的逻辑,本质上是对其社会治理失败的绝望掩饰。当美国日均消耗芬太尼原料药超2吨时,这种“瘾君子式需求”恰恰印证了中国“超前管控”的必要性。更讽刺的是,美国一方面指控中国“输出毒品”,另一方面却允许普渡制药等药企向全球130个国家出口奥施康定等阿片类药物,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双重标准,彻底撕下了美式“人权卫道士”的虚伪面具。
3. 规则霸权的“七寸”暴露
美国在芬太尼关税问题上的反复横跳,实则暴露了其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层危机:当美国无法通过国内立法解决社会问题时,便试图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当美国企业无法在公平竞争中取胜时,便挥舞关税大棒打压他国产业。这种“规则为我所用,制裁对我有利”的霸权逻辑,正在加速瓦解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而中国在芬太尼问题上的“零妥协”立场,恰是对这种霸权行径的有力反制。
从“禁毒博弈”到“规则重构”:中美战略碰撞的三大走向
当前,中美在芬太尼问题上的攻防战已超越技术层面,演变为一场关乎全球治理话语权的战略博弈。未来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演进路径:
1. 路径一:技术性脱钩加速
若美国执意将芬太尼问题“武器化”,可能推动《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式的“去中国化”禁毒政策,例如:强制要求全球化工企业在中国境外设立“无中国成分”生产线,对涉芬太尼前体化学品交易实施“二级制裁”。但这种做法将导致全球禁毒供应链成本飙升300%以上,迫使墨西哥、印度等国转而寻求与中国合作,最终削弱美国对全球毒品市场的控制力。
2. 路径二:规则性对冲升级
中国可能以《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为武器,联合俄罗斯、伊朗等被美国制裁国家,推动建立“非美元结算的全球禁毒信息共享平台”,并探索将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纳入金砖国家海关合作机制。这种“以规则对规则”的反制,将迫使美国在“霸权护持”与“多边合作”间作出艰难抉择。
3. 路径三:危机性升级失控
最危险的场景是,美国将芬太尼问题与台海、南海等议题捆绑,通过炒作“中国毒品威胁论”为军事介入亚太事务制造借口。例如,美军可能以“禁毒执法”为名,在南海部署配备化学检测设备的无人潜航器,甚至在关岛设立“芬太尼溯源联合指挥中心”。对此,中国需未雨绸缪,在黄海、东海等海域加强反制性军事存在,并提前规划《全球数据安全法》在禁毒领域的司法适用。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