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colm Rosholt,中文名为饶世和,1907年9月8日出生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罗肖尔特。1931年来到中国北京,在当时的燕京大学进行研究工作。1932年,凭借他的一些新闻经验,他到上海,在美国人开办的一家名为《China Press》的报纸,担任特约撰稿人。在上海期间,他报道了发生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和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

1940年末他返回美国。1943年起他再次来到中国,担任情报官兼联络官,1944年10月他来到昆明,为美国空军第 14 航空队(“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工作。抗战结束后离开。1949年春,他又一次来到中国,加入陈纳德在中国组建的民营航空公司,负责公共关系工作,直到1952年返回美国。1979年,他担任美国第14航空协会主办杂志的图片编辑。2005年2月21日去世,享年98岁。


饶世和于1948 年 7 月 4 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纳尔逊的活动上发表演讲。

饶世和在华期间,形成了大量的历史照片,用镜头记录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尤其是抗战前后上海的历史。

第一辑:

第二辑:

第三辑:

第四辑:

第五辑:

第六辑:

第七辑:


正在缝纫的女子。


帮写书信摊子。


一位目盲男子和拿着乞讨碗的老妇人相伴而行。


童子军和另一个男孩,在一家医院的花园里。


童子军们。


医院的医生和职工。


英国驻上海领事馆,配有沙袋。


悬挂着旗帜的美国军舰 “亨德森” 号及其他舰艇。


中国航业公司(C.N. Co.)轮船 “四川” 号。


上海法租界外滩的太古洋行大楼,旁边有正广和啤酒公司(Ewo Beer)的货车。

太古洋行大楼即现在的中山东二路22号大楼。


逃难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在路边。


一位缠足的老妇人,身旁有带刺铁丝网。


克西路(今凯旋路南段)上的一名英国陆军军官。


极司菲尔路铁路桥旁,一位老人和一头水牛。


极司菲尔路铁路桥,被一枚流弹击中受损。


极司菲尔路铁路桥旁的英美军官。


黄浦江和浦东。


上海华懋饭店(和平饭店南楼)烧烤餐厅的入口处堆满了沙袋。


百老汇大厦。


一架飞机飞过百老汇大厦。


外白渡桥上的士兵和车辆。


苏州河边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的锡克族警察。


货船经过设防的码头和四行仓库。



远处是美国军舰 “奥古斯塔” 号,近景是其供应船。

奥古斯塔号重巡洋舰在上海目睹八一三淞沪抗战全过程。


美国军舰 “奥古斯塔” 号,近处是搭载往来的座艇。


江面上是美国军舰 “奥古斯塔” 号。


一位女士正在看有关空袭和防毒面具信息的海报。


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街景,远处可以看到和平女神像。


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上的英国士兵。


美国海军陆战队约翰・C・博蒙特准将,1937 年 9 月 19 日左右,他作为第 6 陆战团的指挥官,乘坐 “肖蒙” 号运输舰(AP - 5)抵达上海,当时由 “马布尔黑德” 号巡洋舰(CL - 12)护送。


黄浦江上的 852 号水上客船。


黄浦江畔的军舰碇泊区。


居住在庙里的难民。


一座寺庙庭院里的难民家庭和童子军。


住在一座寺庙里的难民家庭的孩子们。


上海街景。


《大陆报》,1937 年 9 月 20 日。头条是“日军在南京损失 6 架飞机 / 中国军队击退大规模空袭”。 当时,正是中日双方在南京上空的空战最为激烈之时。


《大陆报》,1937 年10月2日。头条是”中国人重新占领市中心区 / 亚内尔关于撤离的声明“。 哈里・欧文・亚内尔上将是美国亚洲舰队总司令。


上海外滩 客运码头。


上海的江海关大楼、黄浦江以及浦东 。


一家美发店外成了书报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