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这本书会告诉你:学生是怎么想的?老师应该怎么做?

知道学生的想法,就能对症下药,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越学越好。

第5章

反复练习值得吗?

1

:为什么需要练习?

:练习可以带来三个重要的好处:强化学习更高阶技能所需的基本技能;防止遗忘;改善知识迁移。

如果没有长期的练习,你几乎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工作。


:工作记忆是一个人认知判断的基础,但工作记忆的空间是有限的。如何突破这种生理限制?作者说:一是利用前面讲过的“分块记忆”,用组块的方式()提高记忆效率。二是通过练习,让很多信息“自动处理”。

比如系鞋带、开汽车,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一旦熟悉之后就会变为下意识的动作。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快思考即是通过直觉进行的无意识思考,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比如一个人如果单词储备量很大,就能更快更容易看懂文章;一个人如果熟悉九九乘法表,当然可以很快算出答案。

就像作者说的:“在长期记忆中找到一个经过反复练习已完全掌握的知识,并将其放入工作记忆中,几乎不需要工作记忆。

我在《学习高手100讲》中说过:最高效的学习,是在学习区学习。学习区是由85%你已经熟悉的内容,只专注于15%不会的内容。但如果你之前没有任何练习,要学习的内容全是不会的,你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单词、认字词,这些基础动作如果占据了你过多的精力,你就没有时间注意重要的内容。课前预习,前置练习,是为了让你在简单的地方快速略过,腾出精力做重要的事情。

2

:假设你决定学习两个小时,你该如何分配这120分钟呢?你应该连续学习120分钟吗?还是分散在两天,每天学习60分钟?如果每周学习30分钟,坚持4周又会怎样?

:如果你在短时间内学习很多东西,你足以应付眼前的考试,但你很快就会忘记。如果你换一个方式,分几个阶段学习,中间有一段时间的延迟,你可能不能在眼下的考试中做得理想,但与考试前强化训练式的临时抱佛脚不同的是,你会在考试后更长的时间内记住你学习过的材料。


:这种学习方法在很多书籍中都提到过,叫做间隔效应(spacing effect)

临时突击型学习,似乎可以在第二天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也更容易遗忘。中考考的是九年的知识积累,高考考的是十二年。临时突击对于这种大考毫无意义。如果你想真正提高大考成绩,就不要临时突击,就要把学习内容分散在平时,日积月累,经常练习,才更容易形成长期记忆。

3

: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增加知识迁移的概率?

:练习是良好知识迁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处理大量特定类型的问题会使你更有可能认识到问题的深层结构。

:这部分作者写的比较抽象难懂。我的理解是:同类型问题的练习,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习数学物理等难题时,如果做一遍无法深入理解时,我们需要多做一些同类型的题,这样有助于我们识别不同题目的异同点。当我们能够在不同题目中找到相同的模式,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洞悉了本质规律。就像我常说的:题型是皮,知识是骨。皮可以随便换,但骨干是不变的。只要洞悉本质规律,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能够解决同类型的所有问题。

作者在保证练习的多样性中讲到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学生知道了问题的哪些方面是无关紧要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哪些是重要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要学会忽略一些不重要的细节。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练习的本质不是“求多”,而是“求少”。不是练习的数量越多越好,而是通过尽量少的变形和训练,快速抵达问题的本质。越快抓住重点的学生越厉害。而很多学生却热衷于多刷题,这是南辕北辙。

第6章是:让学生像真正的科学家、数学家和历史学家一样思考的秘诀是什么?

第7章是:如何因材施教?

这两章的标题很吸引人,但作者的结论很让人悲观。一是他认为普通学生如果没有常年累月的练习,根本无法做到像专家那样的思考;二是作者也不怎么相信“因材施教”。作者不认同流行的“学习风格理论”,更不认同“多元智能理论”。前者认为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比如视觉型、听觉型;后者认为有八种智能模式,每个人是不同的。


第8章是:如何帮助“慢热型”学生?

这一章主要讨论:智能是否是天生的?什么影响人的智能?最终的结论是,智能当然有影响,但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智能是可塑的。影响成功的关键不是先天的智能,而是卡罗尔·德韦克的“成长型心态”,不怕错,不怕慢,少夸聪明,多看努力。

唯一不犯错的人,是那些从未做过任何事的人。

作者认为:“决定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在于学生之间最一致的区别,那就是学生在开课前是否已经知道并能够做什么。”

换句话说:K12阶段的学习,远远谈不到天赋的程度。如果你学得慢、反应慢也不要紧,只要提前做好预习,具备充分的背景知识,让学习材料处在学习区,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学得懂。

科学的努力才是关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