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公文悄然下发,全国各地社保部门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2025年5月1日,这个普通的劳动节将成为许多退休人员的关键时刻。国务院、人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退休人员资格认证及待遇发放管理的通知》将正式实施,一场史上最严格的退休人员核查即将展开。这场行动并非无端而起,而是对养老金制度长期存在问题的必要纠偏。
过去十年,我国退休人员数量激增,从2015年的1.1亿人增长到2025年初的2.36亿人,占总人口的16.7%。随之而来的是养老金支出的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达到7.8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庞大的支出压力下,养老金体系中的漏洞和违规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审计署2024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全国各地社保基金违规问题涉及金额高达283亿元,其中虚假领取养老金占比超过40%。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轮对退休人员的严格核查应运而生。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此次核查将覆盖全国所有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预计涉及人数超过2.3亿。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核查将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比对系统,联动公安、民政、卫健、银行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对退休人员信息的全方位核实。这种"大数据+人工核查"的模式将使得养老金发放更加精准,违规领取行为无所遁形。
在这场全面核查中,有四类退休人员将成为重点排查对象,他们或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查。
第一类是"死亡人员继续领取"的情况。据民政部数据,2024年全国因死亡人员信息未及时更新而多发放的养老金达71.2亿元,涉及人数15.8万人。在湖南长沙,社保部门抽查发现,全市有432人已去世但家属未报告,仍在按月领取养老金,最长的已持续领取7年多,涉及金额超过2100万元。新规要求各地建立"人口死亡信息月报制度",社保部门将与殡葬、公安、社区数据实时对接,死亡信息核实周期从原来的季度缩短至月度,最大限度减少"死亡继领"现象。
张女士的母亲在2023年过世,她坦言:"当时不知道要主动去注销母亲的养老金,社区也没人提醒,就这样继续领了半年多。后来知道是违法的,赶紧去社保中心退还了,还交了滞纳金。"这次核查,将通过跨部门数据比对,使这类问题无处可藏。
第二类是"违规办理提前退休"人员。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了通过伪造病历、虚构工龄等方式办理提前退休的现象。按规定,男性60岁、女性55岁(女工人50岁)方可办理正常退休,但特殊工种或因病可申请提前退休。2024年人社部抽查20个省份发现,提前退休人员中有7.5%存在材料造假问题,涉及人数超过9.3万。新政明确,对2020年以来所有提前退休人员进行全面复核,重点核查病退材料真实性和工龄计算准确性。对于确认违规的,不仅将追缴已发放的养老金,还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江苏南京的社保经办人员王科长介绍:"提前退休本是为特殊群体设计的人性化政策,却被一些人钻了空子。此次核查将彻底清理这一乱象,让政策真正惠及应该享受的人。"据悉,各地将组建专门医疗专家组,对病退材料进行重新鉴定,确保认定过程公正客观。
第三类是"重复领取多地养老金"人员。随着人口流动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些人在多地参保并领取养老金的情况增多。法规规定,同一人只能在一地领取基本养老金,但由于各地系统未完全联网,监管存在漏洞。2024年社保部门在京津冀地区试点排查发现,有1932人同时在两地及以上领取基本养老金,人均多领金额达8.6万元。新规将建立全国统一的领取资格比对系统,定期开展跨省数据比对,自动识别重复领取情况。
曾在北京和天津两地工作过的李先生表示:"我确实在两地都有社保缴费记录,退休时原本打算两边都申请养老金,现在知道这是违规的,只能选择在一地申领,另一地进行转移接续。"此次严查将堵住制度漏洞,确保养老金发放的规范性。
第四类是"冒领他人养老金"现象。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农村地区或高龄老人群体中。有人通过伪造身份证明、篡改银行账户等方式冒领他人养老金。2024年公安部门共侦破此类案件3651起,涉案金额2.18亿元。新规将全面推行"刷脸认证",要求所有退休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生物特征验证,不能亲自办理的,需提供医疗机构证明并接受上门核查。
湖北武汉的刘大爷今年85岁,行动不便,他的儿子说:"以前每年要带着父亲去社保中心排队认证,很折腾。新政策后,可以用手机进行视频认证,确实方便了不少。"对于特殊群体,各地将采取上门服务、亲友代办等多种方式,既严格核查又不增加老年人负担。
从技术层面看,此次核查将全面应用信息化手段。人社部信息中心主任郭建华介绍:"我们已经搭建了全国统一的社保资格认证平台,整合了公安、民政等18个部门数据,能够自动比对退休人员生存状态、就业情况、出入境记录等信息。"2025年1月至4月的试运行数据显示,系统自动比对准确率达到97.3%,大大提高了核查效率。
严查背后,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深层次挑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加大,16个省份已出现当期赤字。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虽达4.8万亿元,但若按目前支出速度,部分省份储备金将在7-10年内耗尽。社会保障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人口老龄化加速是压力的主要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从2010年的8.9%上升到2025年的14.9%,老年抚养比从2010年的11.3%上升到2025年的20.8%。这意味着每5个劳动年龄人口就要抚养1个老年人,社保制度承受着巨大压力。据测算,若不进行有效治理,仅"死亡人员继续领取"一项每年就将造成约100亿元的资金流失,这对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构成严重威胁。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指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长期存在统筹层次低、地区分割、信息不互通等问题,为违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随着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速,这些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
严查措施也引发了社会关注和讨论。一些退休人员担心核查程序繁琐,会增加办事负担。对此,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陈卫民回应:"我们将坚持科技赋能、便民服务原则,90%以上的核查将通过系统自动完成,不需要退休人员再提交材料。"对于特殊群体,各地将开展上门服务,确保政策落实不添麻烦。
专家认为,此次严查是养老保险制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清华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表示:"规范养老金发放管理,不仅是为了堵塞漏洞、减少流失,更是为了确保制度公平公正,让有限的社保资金真正惠及应该享受的人群。"严格规范管理是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各地已经开始行动。上海市在2025年3月率先推出"养老金领取资格区块链认证系统",实现了退休人员信息的实时核验。该系统上线三个月,已发现问题数据1732条,清理违规领取资金645万元。广东省则创新实施"养老金精准发放工程",通过手机APP实现远程认证,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人员记入社会信用档案。这些措施为全国范围内的严查行动提供了有益经验。
对于退休人员而言,如何应对此次严查最为重要。人社部门建议,所有退休人员应主动配合资格认证工作,及时更新个人信息。尤其是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确保社保系统中的联系方式准确无误,以便接收认证通知;二是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老人可提前下载"掌上社保"APP,了解线上认证流程;三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可向社区或社保经办机构提出上门服务申请;四是如发现自身存在违规情况,应主动向社保部门说明并配合处理,这样可能获得从轻处理。
吉林长春退休教师李女士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每年都会主动进行一次认证,确保养老金正常发放。建议所有退休老人关注社保部门通知,按要求进行认证,这样才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人社部明确表示,此次严查并非"一刀切",而是精准施策。对于确因特殊原因未能及时认证的,各地将设置3个月的宽限期。超过宽限期仍未认证的,将暂停发放养老金,但补办认证后可以补发。对于违规情节较轻且主动纠正的,可以从轻处理。对于恶意骗取国家养老金的行为,将依法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
从长远看,此次严查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褚福灵表示:"通过严格规范管理,不仅能堵住当前的漏洞,也为未来制度的完善奠定基础。"展望未来,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逐步建立,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异将逐步缩小,养老保险制度将更加公平、可持续。
当天空泛起鱼肚白,退休老人赵大爷已经起床准备晨练。他翻看手机上收到的社保认证通知,表情凝重又释然:"国家查得严,是为了保障我们大多数遵纪守法人的权益。那些钻空子的人,动的可是我们大家的养命钱啊。"这或许代表了大多数诚实守信退休人员的心声。严查退休人员不是政府的单方面行动,而是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负责任的表现,最终受益的还是守法公民。你对这次全国范围内的退休人员严查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