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期德国和立陶宛达成的多年期防务合作计划,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按照这个计划,德国军队要永久性地部署到立陶宛这个北约东翼的波罗的海国家。现在,已经有150名德国士兵驻扎在立陶宛了,而且到今年年底预计会增加到500人。更厉害的是,2027年,刚刚成立的第45装甲旅全面投入战备使用后,将有多达5000名“随时准备作战”的德军士兵永久驻扎在这里。
欧盟理事会(资料图)
这边欧洲内部防务合作正“热闹”,那边欧盟也在为了“防务自主”努力着。美国《政治报》3月中旬披露的欧盟防务白皮书草案,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草案里说,欧盟打算大规模投资扶持本土武器装备生产,还要求成员方联合采购时优先选欧洲制造的武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特别峰会上也强调,1500亿欧元的防务贷款只能用来买欧洲武器,就是为了让欧洲的国防工业“支棱起来”。这个总额8000亿欧元的“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在3月初的欧盟特别峰会上还得到了27国领导人的原则性支持。看起来,欧洲为了实现“防务自主”,真是下了不少决心。
虽然欧洲国家一直呼吁加强“防务自主”,欧盟参与防务事务也越来越多,《2030年准备就绪》白皮书和“重新武装欧洲”计划也表明了政策重心的转移,但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数据就能看出来,2020年至2024年,北约欧洲成员方进口的武器里,有64%都来自美国。这意味着欧洲在军事装备上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很深,而且欧洲各国对安全防务的认知也不一样,再加上防务投入还面临资金压力,想要建立独立的军工体系,真正实现“防务自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普京(资料图)
据北京日报报道,外媒传出俄总统特别代表德米特里耶夫和美方代表举行了会晤。《华盛顿邮报》也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首席执行官兼俄总统特别代表德米特里耶夫和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在华盛顿的“会谈正在进行中”。这美俄一密会,可把美国的北约盟友们,尤其是欧洲国家急坏了。
2025年4月16日联合国大会上,立陶宛和卢森堡一起提交了12页针对俄罗斯的决议草案,想借此搅动国际舆论。可美俄迅速行动,一致投出反对票,让他们的计划落了空。立陶宛这么激进,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它和俄罗斯有着长期的历史纠葛,国内“反俄”情绪一直存在。加入欧盟和北约后,立陶宛更是把自己当成了“西方桥头堡”,想借此提升战略地位。2021年,它还公然允许台湾地区设立“代表处”,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就为了通过这种“价值外交”获取西方关注。
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资料图)
但立陶宛的这些“操作”并没有给它带来好处,反而引来了各方不满,还影响了自身发展。而且,立陶宛在安全上完全依赖北约,这也暴露了它的战略脆弱性。虽说北约在立陶宛部署了德军部队,可面对俄罗斯强大的“混合战争”威慑,这些力量根本不够看,立陶宛的国家安全还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不过,在这场国际格局的大变动中,也有新的力量在崛起。中国一直坚守“不结盟、不对抗”的外交原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多边合作,为全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对传统大国主导的秩序形成了有效制衡。这些都表明,单极霸权模式正慢慢走向终结,世界多极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