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喜欢写东西。
写短期的见闻,写关于喜欢女生的微小说,写一些现在看来入不了眼的说唱。
也是在回顾的过程中,我忽然记起大学的某个期末,和林依晨一起在图书馆抢座位,她开始复习《概率学》内容,我开始自学《概率学》内容的时光。
当我自认为这科能考及格的时候,复习中的她,开始向我提问了:
“这道题该怎么做啊?”
“这个地方我没搞懂用哪个公式。”
“我这个算的结果对吗?”
很奇怪,虽然我自认为自己只是及格线水平,但她问的问题,我都能很快地解答出来,并解释清楚缘由。那时候的我,感觉自己是个天才。
最终的考试结果,满分100分,我考了92,对于目标只是及格的我来说,这个分数有点累赘了,而我辅导出来的林依晨,她考了95,当时我就断定,我有教书的潜质,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好老师。
当然,在学过《概率学》,以及在社会上摸爬7年的经历后,我明白了,不能用“一定”这个词去指向我的未来,用“大概率”会更贴切一些。毕竟还有极小的概率,是她在不懂装懂,只是想和我产生一些近距离接触罢了。
提这事没别的缘由,只是对自己【过于后知后觉】的一种调侃。也是在那个时候,身边有朋友开始使用和拍摄抖音,那个时候的抖音才是“真抖音”,画面是抖的,花哨的,配一些很酷的音乐,APP取名很贴切。那会儿我以为,这个APP有机会达到全民K歌的高度,让玩音乐的人多一个曝光平台。结果嘛,又后知后觉了。
同样后知后觉的,是在深度使用这些软件多年后,有关我在【思考】方面的影响。
简单点说的话,我感觉这几年,我变“碎”了。
碎片化的内容,碎片化的软件使用方式,潜移默化地将我的思维和生活习惯,也拆碎了。
我们都在说,短视频是快餐文化,追求的是短频快,是【效率】,我们都在抨击这种文化的危害,同时又在享受着这个文化带来的便利和收益。
在短视频APP里,你获取内容方式是被动的,是意外的,是可持续的。而曾经的我选择内容的方式,是精筛的,是目的导向的,是主动的,有些时候是中字无码的。
虽然自始至终,我自己都告诉身边人,我从来没喜欢过短视频,但事实是,当下的我,就是没以前那么愿意去主动选择内容了。当我们习惯性被投喂时,我感觉自己好像逐渐变得宠物化,饲养化,失去捕猎技能的同时,大概率,现在已经成了猎人手里的猎物,养肥,宰杀,运气好一点的,收下当狗。
你让我立马说出我最喜欢的5个短视频,说实话,我说不出来。
但你要我立马说出5个我最喜欢的长视频或者电影,那我的记忆点可太明确了。
原因很简单,那些长内容,是你主动筛选的结果,当你筛选到高质量的精品时,不亚于你收到人生中第一双高端篮球鞋的感受,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其次,成为猎物的背后,还有另一层影响,那就是你无法再成为猎人。这对当下的猎人来说,意味着他们不仅收获了敛财工具,还干掉了未来的潜在对手。
注意,上述我说的所有话,不是在批判短视频,也不是单指短视频带给我们的影响,毕竟游戏,个人的不良习惯,烟酒等等,都有着切碎我们生活的机会。我想表达的,是生活被各种原因碎片化后,带来的【无目标感】。
当你发现你迷茫的不是未来,而是当下的时候,一定要警惕这类碎片化的习惯带给你的影响。
没错,这里可以用“一定”了。
或许当下正在读书的你,未来有机会成为某个领域能人的天赋,但是被环境培养成猎物的你,或许就失去了未来和别人竞争的机会。
也许你会说:
“可我现在确实没有方向啊。”
尤其是那些临近大学毕业,即将步入社会的朋友。这里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大四时期的经历:
早从高中开始,我的目标就很明确了,我想当文化经纪人,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艺人经纪人。为了这个目标,我私下找了很多行业内有地位的经纪人沟通,《中国有嘻哈》的经纪团队,以及一些现在不适合点名的艺人团队都有接触,为了进一步实现目标,我自学了很多经纪人内容,并且在大三考了个经纪人证,考场在北京,那也是我第一次去首都。
在北京的4天时间里,我3天都睡在网吧,因为北京的酒店真的太贵了......唯一一天睡酒店里,我印象非常深,睁开眼,床前没关的电视上,正直播着总决赛勇士vs骑士G7第四节的最后9分钟,最终骑士1:3逆转成功,听着老詹和解说员在那里呐喊,然后我慢慢爬下床,换上衣服,穿上黑黄广告色Kobe 8去考试了。
但结果大家都知道,我没有走向文化经纪人的道路。
一方面,在北京前期得先做经纪人助理,月薪2500左右,转正门槛高,而且各个经纪公司的资源都很分散,用《概率学》的视角看,我闯出名堂的机会很低。
于是乎,我在毕业前就暂时放弃了这个目标,没有完全放弃的意思,但开始同步思考创业的可能性。而我的第一个创业计划,当下看起来还挺搞笑的:是为健身用户,打造健身期间可食用的烘焙食品。
人话一点说,就是为健身人群打造的面包店。
一切以运动健康为主,独特的配方,运动主题的店面风格,健身前后方便携带的代餐,自认为是当时的蓝海市场,然后在不同城市设计不同的主题餐厅,和健身房合作,在健身馆里摆放商品和广告展示,在校园篮球场做贴片广告......
甚至为了这个目标,我都做好PPT和商业计划书,还和大学同学商讨合伙的环节。
但结果大家都知道,我没有走向创业的道路。
一方面,调研数据不足,你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片市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0创业经验,甚至都不会烘焙的我,根本没有说服力去开展这项工作。
另外还有58个方面,因为自己太稚嫩,就不摆出来丢人现眼了。
所以为什么最终我选择在XCin工作呢?
一方面,我喜欢球鞋,喜欢穿球鞋,喜欢研究球鞋,再加上我喜欢写作,所以我比较擅长做球鞋相关的内容。
另一方面,极客鞋谈当时不招人;L7SNEAKER回应了我的简历,但因为工作地点在北京,回想起那边的生活成本,让我产生了惬意;所以,我选择了办公室在武汉的XCin。
再一方面,我需要实习证明才能毕业,做一份和爱好相关的实习,再合适不过了。
但结果大家都知道,现在我经历的一切,和我大学时期的计划,完全不相干。
反而是简单为了一份实习证明的工作,我干到了现在。
狭义来看,我学生时期的所有目标,都没有实现。
但是从广义来看,我特别特别特别感谢当年的自己,因为当时的我,成就了现在的我,成就了原本已经被碎片化处理,做了几年猎物,但当下依旧有能力恢复,并且重振目标感的我。
当然,也感谢当年的林依晨,她也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虽然第二学期陪她复习的人就不是我了。
以前我不知道我哪做错了,或者遗漏了什么,半小时前,我知道了。
写到这里,估计已经没什么人看了,再者这期的标题也不会吸引很多人,也没有什么和球鞋相关的内容,甚至连文案的插图,我都准备随机选一张图,然后直接一用到底了。(希望是张可爱的图)
不过以《概率学》的角度来看,这么多粉丝的公众号,总会有极个别人看到这里的。
那我还是做个总结吧:
短视频也好,游戏也好,娱乐习惯也罢,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这些主流的投喂,抹杀了自己“猎人”的身份。相比被动的获取,主动的争取,主动的思考,甚至是主动试错,才能让一个人真正感觉到活着。
我短暂体会过什么叫【富】,体会过什么叫【随手可得】,但相信我,那样带来的快感,绝对不是童话世界里Happy Ending的体验。
为什么这么多顶流艺人会去碰白冰冰,去做一些错误的选择,毁掉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选择轻生,广义一点说,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心“碎”了。作为资本和社会的【猎物】,被一点点消磨掉情感和人生主动权后,他们感知不到【人】的体验了。心态失衡后,要么成为兽,要么成为行尸走肉。
很多人以为躺平,摆烂是因为不富裕或者无法富裕,目标望而不及,“反正我就这么个人,就这样了。”
但事实相反,有条件躺平和摆烂的人,没有为了明天的住处和口粮,甚至生命担忧的人,他们是触及不到穷这个定义的。如果在躺平基础上,还能做到长期自洽,那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人。
最痛苦的,是那些保持摆烂的姿态,却始终内忧外患的人,他们没有行动,享受着“富人”的待遇,却无法面对自己的事实。而这样的人,往往会因为电子投喂,保持一种畸形的饱腹感,持续摆烂,持续焦虑,持续的迷失方向。
减少碎片化的投喂,积极寻找自己的目标,这话虽然说的非常恶心烂俗,但当你真正投入其中时,你会感知到自己心境的变化的。
如果阅读到这里,你感觉自己有了一点点收获,那么恭喜并感激你,这次主动选择,你做对了,感谢你的时间。
如果阅读到这里,你感觉浪费了你几分钟生命,被我的错别字和逻辑恶心到的话,我得和你道歉,《概率学》确实不是这么用的,我知道。另外,希望你不要放弃下一次主动选择的机会,会有比我阐述更好的文章在等着你,并帮助到你,请坚信这一点。
不好意思,说是总结的,怎么又衍生这么多话......
那我再重新总结一次吧: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