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6期 副刊
桃花开在三月春天,此时万物生长,充满生机,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桃花自然成为春日的代名词。又因桃花颜色粉嫩,艳而不娇,被人们视为美好幸福的象征;它的果实在神话故事中往往被称为寿桃,吃了可以延年益寿;桃木又可以被做成桃木剑和桃符,用以驱邪避恶。由此可见,桃花、桃林所寓意的事物,其内涵都是幸福美好的。
作为春天的象征,桃花在关于春天题材的画作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描绘对象。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幅山水画作品,描绘了春天桃花盛开、人们在山林间游春赏花的场景。《游春图》中画有大量的桃花,以此表现春景之美。
因桃花的花色之美和迎春之喜庆,宋人特别喜欢表现桃花,在《宣和画谱》中记载的桃花画作就有75件之多,其中所描绘的桃花多为粉色和白色的碧桃,这是属于观赏桃花类的半重瓣及重瓣品种。南宋佚名作品《碧桃图》绘淡白、浅红碧桃两枝,应是白碧桃、千瓣碧桃这两个品种。图中两枝桃花交叉于画面,一枝直立,另一枝倾斜而上。枝上含苞半吐的花蕾间布,千重花瓣用多变的细线条勾描复以白粉、淡胭脂色多层罩染,富有层次变化和立体感。花瓣之间细尖嫩绿的桃叶用胭脂线勾轮廓和叶筋,填以花青和汁绿,自然生动。这幅画中娇媚的碧桃红白相映、绿叶扶疏,在繁花锦簇、苞蕾盈枝的描绘中透露出浓郁的春意。
【南宋】 佚名 《碧桃图》 绢本设色 24.8cm×27cm 故宫博物院藏
桃花最常见的意象还是象征着与世隔绝的理想之地,这种意象主要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构筑了一个世外的理想社会,自此理想生活有了专属代名词——桃花源。在《桃花源记》中,桃花是一个重要标志。在道教文化中,桃花被认为是正气之极,可以消除邪气,属于仙花。在桃花源中,大片的桃树与桃花表明此地定是一块福寿之地。桃花源内外到处皆有的桃花也意味着美好生活无处不在。
有了陶渊明《桃花源记》引发的想象,“桃花源”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历代画家深受启发,纷纷以此为灵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描绘自己向往的理想生活。元代王蒙的《桃源春晓图》,画面选取了渔人刚发现桃林的场景。画中春光明媚,渔夫乘舟沿溪而行,两岸桃花盛开,枝头生气无限,再现了《桃花源记》中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场景。
【元】 王蒙 《桃源春晓图》 纸本设色 157.3cm×5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元人还在“桃花源”的基础上,开创了“花溪渔隐”这一变体主题。据记载,约1364—1366年间,王蒙满怀热忱应召在张士诚部下任职,但很快就不满张士诚的政权并再次选择退隐。归隐后便创作了《花溪渔隐图》。画中前景中有两株桃树,树上桃花由淡墨勾出,朵朵饱满,三五一簇挂满枝头,似有花香扑鼻而来。中景是山间深处的人家,房屋周围柳树茂密、桃花盛开,屋内主人正悠闲地看向窗外,欣赏这一片春色。
明代以桃源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再次流行,以明四家为例,他们都创作过多幅该题材作品。平民出身的仇英一直在追寻着一个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在他不同的绘画阶段,都曾创作过“桃源图”。32岁的仇英在明嘉靖九年(1530)所作《桃花源图》是其中的代表,画面内容与《桃花源记》文本一一对应,将渔人发现洞口、弃船探之、在桃花源中的见闻、与桃源住民会话、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等场景完美展现出来。整幅画面红白相间的桃林贯穿其中,结合画中人物男耕女织、鸡犬相闻的生活状态,构建了仇英本人心中最理想的隐居之处。
【明】仇英 《桃花源图》局部 纸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文徵明,出身官宦之家,入朝为官、经世济民是他的最高理想。但他参加了十次乡试,全都失败,53岁还没有考取举人。嘉靖二年(1523)在父亲旧友的推荐之下进入翰林院。但他只在京城待了三年九个月,50年来心怀天下的儒家理想终于在官场权力争斗中破灭。随后他回到苏州老家,开始了隐居生活。“桃花源”是文徵明特别喜爱的主题,他一生当中大约创作了七件以“桃花源”为主题的作品,且各有不同,其中《桃源问津图》是他最晚的一幅,图中描绘了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和所见所闻。
【明】 文徽明 《桃源问津图》 纸本设色 32.8cmx578.3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对于桃花的感情,明四家中的唐寅可谓最为复杂。唐寅虽未生于书香门第,但他却在16岁、28岁分别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举人,名动天下。明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参加会试涉嫌作弊入狱,他为国为民的理想也就此破灭。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39岁的唐寅在苏州城北的桃花坞购下一处宅子,于园中遍植桃树,自号“桃花庵主”。在陶渊明的笔下,武陵人的世外桃源只是一个梦,但唐寅偏要在这世上种下一处桃源,并以桃花仙人自喻,写下“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的名篇。在他的绘画作品《溪山渔隐图》中,高士隐入山林,桃花灿若烟霞,只是当年的豪情再也不见。
【明】 唐寅 《溪山渔隐图》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清代,恽寿平、邹一桂对于桃花的描绘尤为引人注目。恽寿平运用“折枝”的构图方式绘制的一幅《桃花图》,图中折枝桃花斜入画面,枝上花团锦簇。恽寿平以铅粉与洋红调和,没有过多晕染而是一笔点成,笔法轻快疏秀,设色淡雅清丽,表现出了春光下桃花含烟带雾、晶莹剔透的诗意之美。
【清】 恽寿平 《桃花图》 纸本设色 133cm×55.5cm 故宫博物院藏
邹一桂承袭了恽寿平的没骨花卉技法,并在其风格基础上加以创造,他以精妙的重粉点瓣技巧,结合淡淡的胭脂罩染,巧妙地描绘出桃花的娇艳与生机。与恽寿平相比,邹一桂笔下的桃花设色更艳丽清透,花姿更明媚向荣。
【清】 邹一桂 《桃花蔷薇图》 纸本设色 137.4cm×68.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桃花始终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镜像,它既是春日暄妍的物候符号,亦是文人画者托付理想的永恒载体。今日我们驻足桃林,仍能看见那些穿越时空的枝丫上,绽放着陶渊明的净土、展子虔的春光、唐伯虎的傲骨,以及无数寻常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冀。■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贺 玮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