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本应是智驾普及的决胜之年,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引发工信部等监管部门强制收紧对于智能驾驶的宣传口径,整个汽车行业的智驾宣传紧急刹车:各种眼花缭乱的智驾概念消失不见,如何在不夸大产品力的前提下开展智驾营销,成为所有车企的必修课。
强监管也带来了机会窗口,原本处于智驾宣传弱势群体的外资、合资品牌,却意外迎来前所未有的追赶机会,并在上海车展期间释放了一系列重磅动作。其中,别克、凯迪拉克、本田、丰田、奥迪等头部车企,几乎同一时间宣布与国产头部供应商Momenta达成战略合作,合资品牌智驾进程,也正在快速迈入下一阶段。
2025别克品牌日大合影,Momenta CEO曹旭东被安排在上汽董事长王晓秋的身边
2025上海车展别克首次设置了智驾专区,放置了超大的Momenta技术方案展示屏,足见其对智能辅助驾驶能力的重视
智驾安全监管收紧,为什么让合资汽车迎来机会窗口?
首先要明确,行业风向的调整并没有浇灭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热情。对汽车市场而言,类似城区领航辅助驾驶这种L2级高阶驾驶仍然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功能。
数据不会说谎。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在2024年,我国乘用车L2级、也就是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新车渗透率已达57.3%,每年会有近2000万辆新车搭载智驾功能。
谁都不能否认,智驾正在快速普及。
然而,面对智驾市场的烈火烹油,针对智能驾驶的宣传,广泛存在概念混淆、片面夸大等乱象,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已经被“过火”营销绑架,逐渐“失真”的智驾安全营销,已然不能主动踩下刹车,只能等待这样一次舆论危机被动刹车。
在过去,面对国产汽车品牌的智驾先发优势与宣传势能,合资品牌在营销层面的差距比技术差距都要大更多的数量级。这主要是源于,国际汽车大厂往往将其整车安全定为核心议题,在辅助驾驶宣传上一直过度谨慎。
而现在,从已落地的政策推算,在智能辅助驾驶产品命名规范化后,同样的名字必须指代同样的产品,相同的产品也都对应着确定的安全等级,智驾相关概念对消费者而言更加清晰明确,建立起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智能辅助驾驶中的功能增强型升级(如新增自动变道功能)需要提前向主管部门备案并通过安全测试,这无疑将在规范行业竞争的同时,减缓行业的更新频率,给合资车企留下了更多的追赶空间。
这意味着,随着监管的不断收紧,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在智驾领域几乎被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二者的距离从未如此接近。量产智驾的真正战争,现在才真正开启。
另一方面,正如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所言,智能辅助驾驶并不是无根之水,而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赛道。面对监管政策,在智驾产品、智驾安全、智驾技术上积累不足的企业,无论是供应商方案还是自研方案,节奏可能都会放慢,智驾也并不是一个赶工就可以完成的产品。
更重要的是,合资车企的研发周期通常都比较长,对功能呈现的安全、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在“快鱼吃慢鱼”的新能源汽车竞争中成为了劣势。而现在,随着智驾研发成为一个“慢工出细活儿”的工程,在Momenta这种技术水平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的头部供应商帮助下,合资品牌在智驾领域正在迎来了一个绝无仅有的机会周期。
用飞轮提速自动驾驶“大脑”,Momenta何以成为合资品牌的第一选择?
事实上,随着中国智能出行行业从“技术引进”逐步迈向“技术输出”,智能辅助驾驶的话语权一直都正在向Momenta这样的中国自动驾驶企业转移。
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期间,Momenta相继与上汽通用别克、凯迪拉克、一汽丰田、上汽奥迪等汽车巨头达成深度战略合作。一种是合资品牌与国产供应商携手,双方共同研发基于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打造的量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渐成风潮。
而Momenta的“朋友圈”远不止此。
在今天Momenta 的合作版图中,覆盖中、德、美、日四大核心汽车阵营,定点车型超过130款,横扫国内外主机厂定点。
强大的市场占有率离不开强大的技术储备。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Momenta 从来都不是跟随者,而始终是引领者。
首先是技术高度。
早在多年前,Momenta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数据飞轮概念,成为行业后来的主流路线。近年来,正是在成熟的数据驱动体系帮助下,Momenta在业内领先实现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
在数据训练架构上,Momenta则开创性采用“长期记忆+短期记忆”相结合的模式,模拟人脑“直觉推理+逻辑分析”的问题处理机制。基于路测数据,Momenta会以天为单位快速训练迭代小模型,主要用于快速验证算法和数据的有效性,数据和算法被检验之后,再把所有的模型参数打开,然后来训练大模型,从而为合资车企提供研发更灵活、成本更低的智能辅助驾驶方案。
而在配套车企的量产速度上,Momenta甚至可以做到从开始合作到上车交付、硬件部署加算法调试总共只需三个月的快速上车,让企业可以快速完成智驾方案量产。
其次是安全性提升。
智驾安全绝不能仅靠几项新技术来保障,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整个开发流程全面优化的结果。
而为了保障技术方案的安全性,Momenta软件准出流程向来都非常严格。
一方面,Momenta首先会做模块的自闭环测试,完成后又会做系统级的测试,系统级的测试包括了仿真。一个大版本的仿真里程会上亿公里,相当于一个人开1万年的时间的里程。仿真里程测试完之后,还会做对应的路测,而对应的路测的话基本上就是百万公里起,相当于一个人开 100 年的驾驶里程。
另一方面,在Momenta完成全部测试项目后,也会帮助合作方车企围绕高频事故场景,以及行业里的智驾安全事故等弱势场景展开全面测试,保证在这些场景中的行驶安全有大幅的提升。在完成一系列复杂测试后,最终才会推送给客户。
最后是交付效率。
Momenta CEO曹旭东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在2022年完成第一个量产项目后,Momenta就开始沉淀标准化的工具和流程,推出了“算法框架、算法适配器与量产开发套件”三大法宝,让不同客户、不同车型、不同芯片平台下的量产部署,都变得像“搭积木”一样高效。
Momenta交付能力也由此获得了指数级提升。
据曹旭东在采访中介绍,公司在交付第一个项目时, 400 多人用了1年半的时间。而时至今日,如果给老客户交付一个新车型,只需要几个人干半年就行了。正是如此,公司现在能同时推进几十个车型的交付项目。
受益于此,Momenta的量产进度不断加速:在完成城区领航辅助驾驶(NOA)量产后,Momenta首先用2年时间完成了10 万台NOA量产上车,并在随后用6个月时间实现了 20 万台车的量产,而30万台车的量产目标,将只花费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面对转瞬即逝的行业窗口期,合资企业与Momenta这样的企业合作,快速完成行业领先的智能辅助驾驶方案上车,并结合自身研发优势加强智驾安全,无疑成为决策的优选。
然而,合资车企必须快速做出决断,因为历史不会再给第二次这样的机会,出牌的机会,只有一次。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