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查看栏目更多内容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4月22日至23日,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司法实务、法学理论等领域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与人大师生共聚一堂,聆听来自审判实务前沿的探索与思考。
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活动现场
4月22日上午,系列巡讲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二报告厅正式启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出席活动并致辞。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理秋介绍“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系列巡讲”项目和巡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杜焕芳主持启动活动。
作为本次系列巡讲活动授课的实务专家,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一级高级法官吴金水,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一级高级法官刘力,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三级高级法官郑天衣,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朱川出席活动。
王理秋、郑新业共同启动中国人民大学站巡讲活动
现场,王理秋、郑新业共同启动“上海法院实务专家组团式进高校・中国人民大学站巡讲”活动,为各方进一步深度推进院校协同创新、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开创新局面。
郑新业、杜焕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洪荞,为本次系列巡讲活动授课的四位实务专家颁发授课证书。
上海法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聘任了法学院13名教授为上海法院特聘教授,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挂牌了“杜焕芳教授工作站”,共同见证了“人民教育家”高铭暄学术馆开馆,建立了基地共建、资源互享、人才共育的交流合作机制。此次巡讲活动切中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需求,在探索高素质法治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培育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等方面发挥示范效应,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启动活动后,4位实务专家结合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和审判实践经验,为师生们带来精彩纷呈的主题讲座,展现了理论与实务碰撞的思想火花。
吴金水
《国际商事法庭:全球化视野下的制度竞争与中国探索》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党组书记、院长、一级高级法官
吴金水现场授课
此次中国人民大学系列巡讲活动,由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一级高级法官吴金水领衔首讲。吴金水深耕司法实践领域多年,亲自参与并见证了近年来多项重大司法改革工作,拥有丰富的审判经验和理论素养。他立足全球视野,聚焦国际商事法庭的制度竞争与中国实践探索,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剖析与丰富案例的有机结合,为听众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务价值的精彩授课。本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邵明主持。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围绕“制度竞争”这一主题,吴金水系统梳理了国际商事法庭制度演变脉络,深入剖析了全球“国际商事法庭运动”产生的市场驱动与政策导向,借“他山之石”为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制度建设提供借鉴与启发。“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激烈的制度、规则之争,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如何于重重挑战中劈波斩浪、擘画蓝图?吴金水从需求驱动、实践做法、取得成效和未来挑战四个维度展开,全面介绍了上海国际商事法庭以战略眼光和全局思维,实现从“破局者”到“布局者”的华丽转身,有力支撑和服务高水平开放的探索实践。“立潮头,辟新径,铸华章”。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将锚定打造一流国际商事专门审判机构的目标,为国际商事纠纷解决贡献更多“上海智慧”和“上海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汤维建在与谈中表示,讲座讲解了国际商事法庭兴起的背景与意义,强调其在全球制度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国际商事法庭虽起步晚,但具备政策、传统、数字化与实践四大驱动优势,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当前我国国际商事法庭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如机构层级设置、语言规则、多层次司法体系建设等,需以开放视野、融合机制推动制度创新,强化国际引领力,并促进国内外司法协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肖建国表示,吴金水院长对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实践做了非常透彻的讲解。吴院长在讲座中提到四个关键词,我尤其关注其中“制度竞争”一词。制度优势、程序规则优势是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客户处理国际商事争议纠纷优选地的关键。程序规则要灵活适应国际商事争议纠纷的特殊性;允许当事人选择法官和程序规则;允许协议管辖突破适当联系原则限制等,是建构独立、有竞争力的国际商事法庭制度的重点。未来我们要努力使上海国际商事法庭更好地融合国际商事仲裁、调解的优势,打通诉、仲、调三者边界,使其在中国解决国际商事纠纷方面发挥更加独特的优势。
刘力
《数字时代涉平台合同纠纷裁判方法的解构与重塑》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
党组书记、院长、一级高级法官
刘力现场授课
第二讲的主讲人是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一级高级法官刘力。作为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刘力长期深耕民事审判领域,他以涉平台合同纠纷新类型案例为切入点,阐释数字时代司法裁判方法的创新探索。本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杜焕芳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王雷主持。
“数字经济浪潮下,司法裁判如何回应新兴社会关系的挑战,正成为实践亟需面对的重要问题。”讲座中,刘力通过剖析涉平台新型劳动关系、直播打赏纠纷、平台金融纠纷三类典型案例,揭示了数字司法实践中意思表示解释模糊化、合同性质判定复合化、权利义务配置动态化等深层困境。“司法裁判要在法律逻辑与社会变迁间寻求动态平衡。”刘力结合这一理念,创新性提出“形义结合”的裁判方法,并通过事实、规范、本质、技术四个层面的构建,形成平台合同纠纷裁判的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包丁裕睿在与谈环节表示,刘力院长从三个案例出发谈及“形义结合”的法律解释方法和审判思维,是对传统法律解释方法的延伸和发展。这种方法要求法官具有更高的法律解释水平、更强的事实认定和证据处理能力、更丰富的社会体悟,也要求庭审中增加更多论辩。在审判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学者和法律实务工作者需要更多合作,从而抽象出不同类型案件中各类要素,对案件进行适当类型化,从而缓解效率和公正潜在冲突。
郑天衣
《上海自贸试验区涉外商事审判实践与发展》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三级高级法官
郑天衣现场授课
第三讲主讲人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三级高级法官郑天衣。作为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长期从事民商事案件审判工作,他从上海自贸试验区司法服务保障的视角,阐释了我国涉外商事审判的实践与发展。
郑天衣从我国涉外商事审判的现状切入,指出其是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组成、对接国际通行规则的重要途径以及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涉外因素的识别是涉外商事审判的第一步,需通过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等维度综合判断,并通过典型案例解析了人民法院在处理涉外仲裁问题时如何根据案件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准确判定争议是否具备涉外因素,以及此类因素如何影响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和司法管辖权等核心问题。围绕上海自贸试验区涉外商事审判的特点,郑天衣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善意履行国际条约义务、健全外商投资权益平等保护、完善国际司法协助协调机制、构建多元解纷格局等五个维度,结合上海法院审理的典型涉外商事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展现出上海法院在依法服务保障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创新理念和担当作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邵明在与谈中谈到,法学生应当加强学习法学理论或者法律原理。在今天的讲座中,郑天衣副院长通过涉外商事案件,具体阐释了法官如何运用法律原理分析和解决法律适用中存在争议的问题。邵明还以民事诉讼程序参与原理为例,说明学习和理解法学理论或者法律原理的重要性,促劝同学们培养运用法学理论或者法律原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朱川
《在商事审判中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金融审判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
朱川现场授课
第四讲的主讲人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朱川,作为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他长期深耕商事、金融审判领域,经验丰富,分享了来自审判一线的深入思考。本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洪荞主持。
如何学会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审判实践、推动审判实践,是每一位人民法官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讲座中,朱川围绕“在商事审判中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题,总结了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用于法律价值,把法律价值作用于审判思维,把审判思维作用于案件审理,由此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商事审判指导的审判方法论,选取了“诉讼投资协议的效力”“出资未届期股东转让股权后的责任承担”“保证保险中保险人向担保人的追偿”“私募投资的性质及‘对赌条款’的反思”等重大争议案例,就如何落实“十一个坚持”,在商事审判理念和个案解释层面进行了细致深入地解读分析,提出“商事审判中同样要有制度自信,作出符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判断与结论”等观点,展现了商事审判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将灰色的理论与常青的生活相结合,不断焕发出的活力和风采。
“如何理解涉外民事诉讼管辖中的适当联系原则?”
“游戏平台充值的游戏币能否解释为债权?”
“目前实践中关于对赌协议纠纷的法律适用存在哪些难题?”
专家讲座见解独到、案例生动,同学们互动热烈、提问踊跃,实务专家们结合自身经验,给予了全面细致的解答。
听课现场
听听讲课现场的他们怎么说?
王竹溪
中国人民大学2023级法律(非法学)硕士
独特的制度设计展现出中国智慧
通过聆听吴金水院长的讲座,我得以深入理解国际商事法庭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关键地位与复杂格局。国际商事法庭的出现是制度竞争与法治合作需求的必然结果。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探索实践引发我诸多思考,其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逐步发展,独特的制度设计展现出中国智慧。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对管辖权、法律适用、审判程序等核心要素进行优化与创新,对国际商事秩序的维护与发展意义深远。作为法律学习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希望能通过深入学习,为推动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发展尽一份力,助力中国在国际商事法治领域赢得更多话语权。
乔彩霞
中国人民大学2024级法律(非法学)专业硕士
穿透算法规则,构建数字时代的法治罗盘
“裁判智慧穿透算法规则,在实定法框架下构筑起调试社会关系的法治罗盘”穿透合同外观的裁判智慧,是数字时代司法对算法规则的有效因应,今日讲座刘力院长以平台合同纠纷的解构与重塑为主线,以骑手劳动关系穿透认定、直播打赏合同效力、涉平台交易金融化合同等平台经济合同裁判三大疑难问题切入,从规范性范畴、事实性范畴、关系性范畴、发展性范畴四个基本范畴出发,揭示“形义结合”裁判方法论的精髓,致力于立足实定法的规范框架的前提下,使法律成为调试社会变迁的有效工具,感谢刘院长精彩卓绝的讲座,让我们从中受益良多。
全慧欣
中国人民大学2024级涉外法治基地班本科生
我国司法对国际规则的兼容并蓄
非常有幸能够聆听郑天衣副院长的讲座,郑副院长对案例的深度解析让我直观感受到了涉外商事审判的实践智慧。从涉外因素识别到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每一步都彰显了我国司法对国际规则的兼容并蓄,既坚守法治原则,又展现灵活包容。自贸试验区“试验田”的创新实践,不仅为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提供了中国方案,更传递出中国法治与世界接轨的坚定信号。希望我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从这些实践中理解从知识到适用的转化,努力成为既有本土根基、又有国际视野的法律人,为中国从规则“践行者”迈向“制定者”贡献青年力量。
黄翌
中国人民大学2024级知识产权法博士研究生
在商事审判中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
朱川庭长的分享,让我收益良多。朱庭长从“十一个坚持”出发,结合个案的判决,讲述了如何在商事案件审判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讲座中提到的“诉讼投资协议的效力”案让我印象深刻。朱庭长认为,面对此类新型案件,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价值引领,同时将专业的商事审判思维贯穿其中。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面对法律空白、价值冲突以及利益平衡,要作出符合我国国情、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判决与结论。这种理念,为我今后即将踏上的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
文:郭葭 王双(实习)
摄影:苏弋
值班编辑:郭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