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现在每亩地的收入能达到近万多元,比以前种粮食翻了好几倍!”站在自家的高山蔬菜大棚前,乐业县甘田镇种植户黄意顺难掩喜悦。作为首批参与“粮菜轮作”模式的农户,他的切身经历正是乐业县探索高山蔬菜种植新模式的生动注脚。

自2021年4月被确定为广西绿色发展改革集成试点县以来,这座桂西北山城依托平均海拔1128米的立体气候优势,将云雾缭绕的山峦转化为“天然蔬菜工厂”,在创新种植模式、构建全产业链的实践中,走出一条生态美与产业兴的双赢之路。

在顶层设计层面,乐业县精心谋划,全力夯实组织保障基础。区域内率先成立县委生态文明发展中心,明确机构级别并核定6个编制,在县委直接领导下统筹推进绿色发展集成改革各项工作。同时积极规划发展蓝图,深入研究并相继出台《乐业县绿色发展改革集成试点实施方案》《乐业县猕猴桃、刺梨、油茶“三个十万亩”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乐业县发展壮大五万亩蔬菜产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此外,还专门制定“乐业高山蔬菜”全产业链项目规划,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5000亩蔬菜高标准设施农业基地,以此为核心带动周边群众发展5万亩种植规模,并建设冷链物流体系、产品追溯体系等配套设施,打造涵盖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一站式产业链。

发展转型过程中,乐业县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全新发展模式。引入深农集团后,创造性推出“圳品赋能、粮菜轮作、一粮多菜”模式,投入2000万元粤桂财政资金,高标准建成 1500亩乐业高山蔬菜(粮菜轮作)标准化示范基地。基地配备智能控制系统和太阳能云控制系统,坚持施用有机肥,强化生产全过程溯源管理,严格按照“圳品”标准种植高山绿色蔬菜,成功将以往“一粮一油”传统耕作模式转变为“一粮三菜”模式。

“过去种粮食作物,辛苦一年收入仅够勉强维持生计。如今有企业全程指导,蔬菜销路也有保障,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在示范基地劳作的黄意顺说道。

随着新农业经营理念、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引入,乐业县培育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模式,在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下,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较往年增加2800余亩,总面积超过2万亩,显著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和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为实现绿色发展效益最大化并形成完整产业链,乐业县整合6000万元资金,实施中广核乐业生物资源利用项目。该项目对县内农业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发酵处理和循环利用,建成一座年产量达2万吨的肥料厂,所产有机肥优先供应 “乐业高山蔬菜基地” 及全县各大农业产业园,形成 “农业废弃物+有机肥料+绿色农业种植” 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在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乐业县依托深农集团在农产品经营、加工及市场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构建直供深圳型、专卖店带动型、网络配送型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市场体系,畅通“基地—批发市场—商超”销售渠道,成功将乐业高山蔬菜输送至大湾区各大商超,目前每天有20余吨高品质蔬菜销往大湾区。“乐业高山蔬菜”基地建成后,土地综合利用价值从原来每亩2100元飙升至3.3万元,502户1965人从项目土地流转中受益,流转资金共计150万元。基地建设还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帮助他们掌握现代高效种植技术,激发自主发展高山蔬菜种植的积极性。目前已稳定带动500名劳动力就近就业,人均增收超过2500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过去外出打工无法照顾家庭,现在基地建在家门口,每月收入可观,还能照顾家里,生活越来越有希望!”脱贫户王功社说道。

依托“山水甘田”“奇幻农庄”丰富的旅游资源,甘田镇 “乐业高山蔬菜” 基地配套建设20亩蔬菜采摘体验区,作为农文旅融合的“奇幻农庄”项目中“亲子采摘蔬菜”体验活动的专属场地,同步开发特色蔬菜和食用花卉观光采摘旅游模式,为产业增收开辟多环节、多渠道路径,成功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传统耕作到智慧种植,从单一粮食种植到全产业链运营,乐业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在高山之上打造出集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旅融合于一体的经济新图景。通过政策引领、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这座桂西北山城不仅让土地产出效益大幅提升,更让农户在产业升级中收获实实在在的红利,为山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书写了生动的“乐业实践”。(冉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