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浙江频道
春日的台州,山海之间绿意涌动。4月21日至25日,全国“环境友好 儿童友好”少年儿童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交流会在台州举行,一场以“双好”为纽带的少年儿童生态文明教育创新活动在台州集结,掀起了以儿童为主角的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实践浪潮。
近年来,台州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学校主抓、家庭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元共育机制,成立台州市青少年环境友好委员会,组建各类儿童友好观察团,积极搭建儿童议事平台,让儿童从环保实践的参与者进阶为生态治理的共建者,推动环境友好与儿童友好双向奔赴、同向同行。
全域打造“可触摸的自然”
温岭锦屏公园里的超级农场,如今已成为深受当地儿童欢迎的“家门口”游乐园。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玩滑梯、爬草坪,还能体验农耕乐趣、学习生态知识。
这个超级农场是从老旧玩乐设施留下的空置场地改造提升而成,集趣味性、科普性、文化性于一体,是一个适宜2至12岁儿童在游戏中体验世界的儿童友好空间。
这是台州创新打造生态文明教育阵地的一个缩影。
为让儿童拥有更多“可触摸的自然”,台州在城市发展中为儿童保留“生态锚点”,以“一米高度”重构生态教育空间,将工业遗迹、自然景观转化为一个个儿童友好实践场所。
4月24日,在儿童友好村居仙居上叶村,一场集童趣与生态于一体的绿色市集火热开市。上叶村是一个拥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的“生态乌托邦”,拥有多家儿童友好民宿,还有mini欢乐岛、燕子书屋等形式多样的儿童专属生态游乐空间,“环境友好 儿童友好”早已深深刻进这座村庄的DNA。
这些年来,台州深挖地域禀赋,将生态文明教育阵地向山海城乡延伸,全力构建全域生态教育矩阵,不仅让儿童在真实场景中理解生态规律,更通过“山海基因”的传承,培育起对乡土文明的深层认同。
生态文明理念沉浸式“植入”
蔚蓝绿境、未来桥·水乐园、一鲸落·万物生……这段时间,“遇山海万物生”少年儿童生态文明教育展正在台州博物馆展出。这场展览发动了椒江全区幼儿园共同参与,精选出7个手工作品,以鲸落、绿境等主题,通过艺术创作和生态实践,展现儿童眼中的生态之美。
如何在少年儿童心里“种”下生态文明的种子?台州锻造沉浸式生态成长链条,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山岳、海洋、湿地、森林等生态要素转化为“立体教科书”,打造“山海课堂”实践体系,将生态文明教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向“体验式成长”。
在椒江,少年儿童可以走进“蓝色循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启探索“地球卫士奖”——“蓝色循环”之旅;在黄岩,孩子们可以到环境保护监测站、污水处理厂里设立的“模拟实验室”,实地体验生态环保、践行环保;在路桥,孩子们可以根据需求享受到“四时学堂”以二十四节气主题研学、非遗研学、农耕研学、工业研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儿童友好家庭研学公益服务……
在台州这座山海之城,从东海潮汐观测到括苍山星空课堂,从始丰溪流域探究到古村落生态智慧解码,都遍布孩子们欢快的身影。
如今,全市已建成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省级30家、市级85家,绘制出了一幅具有台州特色的“奔赴山海”儿童友好自然研学地图。
绿水青山间的“幸福增长极”
如何实现绿水青山与儿童友好的双向赋能?台州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环境友好与儿童友好的实践场景,把文化旅游产业、乡村农业、教育研学等多元产业元素深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中,以“绿水青山+亲子共富”的模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书写共同富裕的生态答卷。
近日,天台的徐先生一家再一次来到临海的江南·溪望谷。“我家女儿很喜欢这里,又能玩又能学,上次来了都不想走。”徐先生给这里竖起了大拇指。
据介绍,江南·溪望谷依托山、水、田、古村落资源,以溪望乐园为试点,通过儿童乐园、自然科普、产业研学等适儿化项目规划,推动亲子研学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儿童友好共富链。试运营以来,累计吸引游客90余万人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开展各类主题儿童活动100余场,参与儿童2万余人次。
在台州,像这样结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场景,亲子旅游、户外拓展等新消费模式日益丰富。如黄岩的绿沃川农场,以空中草莓和水培蔬菜为特色,构建现代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三大功能区,打造成亲子游、研学旅行的热门地;路桥打造的“四时学堂”二十四节气主题研学,为十里长街“老街焕新颜”注入活力;三门潘家小镇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绿水青山、农耕田园为课堂载体,开设“农业文明、稻梦空间”为主题的农业研学活动,设置多样化学习课程和动手体验课程……
从山海之间的生态阵地,到亲子同行的共富之路,台州正以儿童为支点,撬动着一座城市的绿色未来。(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