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古老戏曲艺术正借助前沿科技实现形态的革新,打破传统舞台边界,以全新方式重构文化记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开辟出一条创新路径。
近期,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实践正在悄然展开。一级编剧、三度曹禺剧本奖获得者余青峰,与一级编剧、曹禺剧本奖获得者屈曌洁为游戏《逆水寒》以经典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蓝本,精心打造了一个沉浸式戏曲体验项目。在这一项目中,参与者能够以“第一视角”深入故事,与祝英台、梁山伯、马文才等角色展开互动,助力梁祝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见证化蝶重逢的经典一幕。整个体验环节充分汲取越剧艺术精华,唱词、念白、服饰以及画面设计都尽显越剧独特韵味。结尾处巧妙融入皮影元素,让游戏玩家全方位沉浸在戏曲艺术的魅力世界中。同时,创作团队突破传统戏曲故事中角色的刻板印象,以现代视角进行二次创作,使古老戏曲更贴近当代生活,引发大众对人生可能性的深度思考。
在非遗传承的征程中,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动态叙事、虚拟交互等数字技术,古老戏曲可以从传统舞台迈向更为广阔的数字空间,吸引众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年轻人借助数字工具,对经典唱段进行改编,设计虚拟戏服,这种创造性的参与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真正“活”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北京拥有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众多戏曲院团和专业人才汇聚于此。近年来,北京积极推动科技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业基础。此次戏曲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实践,与北京在文化创新方面的探索方向高度契合,有望为北京的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北京的文化场馆、艺术院校可以借鉴这种数字化沉浸式体验模式,开展戏曲文化教育活动,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了解并热爱戏曲艺术。
从文物数字化保护到全民共创非遗传承新形式,这场文化变革充分证明,传统文化并非是尘封于历史长河中的记忆,而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鲜活基因。当科技为传统文化赋予当代表达语法,古老文化便拥有了走向未来、持续传承发展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