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行动是一贯且可预测的。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上海举行的国家航天日活动上与记者见面时做出此番表示。

吴伟仁专家说:“我们中国可以把目标定下来,把蓝图画到最后,所以我们一直进展顺利,而且坚定,这就是我们两国的不同之处。”吴伟仁说,美国总统换了,政策就变。他欢迎与美国进行交流,但美国不愿与中国沟通,“我们的门是开着的,他们的门是关着的”。

吴伟仁专家指出,与俄罗斯在月球探索领域开展合作是中国航天外交开放的一个例子。吴伟仁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中国国际月球研究站(ILRS)项目以及俄中2035年建立月球永久基地的倡议进展顺利。

俄罗斯功勋航天技术试验师、航空医学专家谢尔盖·菲利片科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俄中合作建设月球轨道科学研究站是基于协同效应。

谢尔盖·菲利片科专家说:“月球轨道站的技术很可能是中国的技术,将空间站和宇航员送入月球轨道的运载火箭很可能也是中国的技术。俄罗斯的参与可能包括为月球表面科学研究专项计划提供技术开发。中国将采用俄罗斯的方法和设备。我希望中国邀请俄罗斯宇航员加入中国航天队伍。此外,俄罗斯拥有基于便携式核反应堆的极为高效的能源供应系统。完全有可能通过与中国合作,把大量利用俄罗斯核反应堆产生的电能的机器人飞行器送到月球。”


据吴伟仁专家透露,目前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中国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他同时指出,美国总是干涉中国与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太空计划方面的正常合作。在他看来,正因为如此,科研站的规模与阿耳忒弥斯计划相比还是要小得多。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研究员钱亚旭博士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美国干涉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合作,本质上是美国维护全球战略霸权、遏制中国高科技崛起的必然选择。

钱亚旭博士说:“同时也反映出其固守的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逻辑已严重脱离全球治理的现实需求。美国这一行为的背后实际上涉及多重因素,既有对本国技术安全的担忧,也有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更暴露出美国对自身在太空主导地位的焦虑。目前太空争霸是大国战略竞争中的重要板块,而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技术突破已展现出赶超美国的态势。我们可以看到,由中国发起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50多个国际科研机构加入。可以说中国主张的开放合作模式,正在重塑国际太空秩序。这也是美国最担心的,即中国的技术优势提升了中国的话语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尼尔森也承认,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可能对美国构成挑战。这种紧迫感也迫使美国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遏制中国。

毫无疑问,美国的目的显然是达不到的,因为基于地缘政治而干预科技发展的行为,本质上违背了客观规律和发展的自然路径。包括美国向欧洲抛出价值观诱饵,试图破坏欧洲与中国在空间站项目上的合作,也并非完全有效。比如,中法的空间可变物体监测卫星项目就在顺利推进。所以欧洲国家在现实利益和政治压力之间也会进行权衡,尤其是在关乎国家以及人类未来的领域,还是会有理性的声音出现。”

中国对月球探索领域的国际合作持开放态度,其中包括与南方国家的合作。中国积极帮助南方国家利用航天科技成果促进自身发展。例如,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建设空间通信地面站,提供农业、大地测量、地质勘探等使用的卫星各种信息。2026年泰国计划使用中国运载火箭将月球研究仪器发射到太空。巴基斯坦准备发射月球车,作为中国“嫦娥八号”任务的一部分。此外,中国太空外交计划还包括选拔和培训两名巴基斯坦宇航员,其中一名将飞往中国空间站。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小程序上线啦,欢迎使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