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南亚,这片本就不平静的土地,如今正在急剧升温。克什米尔再爆血案,26条平民的生命被子弹夺走,也把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核武国家又一次推到了战争边缘。
4月24日,美联社报道揭示了一场迅速升级的双边危机:印度和巴基斯坦几乎在同一时间宣布全面取消对方公民签证,关闭边境口岸,暂停双边贸易、驱逐外交官,连航空领空也被列入报复清单。这已经不是“紧张”,这是“决裂”,而且是在核武器阴影下的决裂!
事件起因是4月22日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恐袭。造成26人死亡的袭击被称为该地区近年来最严重的针对平民暴力事件。尽管没有确凿证据,印度政府第一时间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声称幕后黑手“毫无疑问”来自对岸,并以雷霆手段展开反制:从4月27日起,撤销所有签发给巴基斯坦人的签证,要求已在印度境内的巴方人员必须在签证有效期内全部离境;与此同时,关闭印巴唯一的陆路边境口岸,瓦格赫口岸。
这不是象征性的“外交降级”,而是实质性的隔绝。这意味着,无论是人员往来、经贸合作,甚至基本的领事协助,都将陷入冻结状态。瓦格赫口岸的关闭尤其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是印巴之间唯一对公众开放的通道,如今铁门紧闭,象征着南亚的最后一线沟通正在崩塌。
面对印度的强硬措施,巴基斯坦也毫不示弱。伊斯兰堡政府随即宣布,取消除锡克教朝圣者外的所有印度公民签证,关闭领空,禁止印度航司进入其空域,并全面中止双边与第三方经由巴境的印巴贸易。巴基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措辞严厉,称印度的行为是“好战挑衅”,并强调“和平不是软弱,反击才是主权的底线”。
局势发展到这个程度,南亚的紧张态势已经突破常规外交冲突的范畴,进入“准军事对抗”状态。印巴双方的边境部队全面戒备,社交平台上两国民众也情绪对立、言辞激烈,仿佛一场全面对抗一触即发。更危险的是,印巴都拥有核武器,这意味着任何一场局部冲突都有失控升级为区域性灾难的风险。
这一次,印度的反应之迅速与强硬前所未见。从撤签、驱人、关口岸到削减外交官数量,一套组合拳下去,不只是为了表达愤怒,更像是主动挑起一场“对峙升级”。莫迪政府的立场非常清楚:要让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有“宣泄口”,要在选民眼中展现“强硬反恐”的姿态。
而巴基斯坦则更像是被动应战,但这一次也明显不再保持低调。以往或许还会通过外交途径降温,但现在,在印度不留余地的封锁压迫下,伊斯兰堡的回应也变得激进——关闭领空、中止贸易,这些都是“战时级别”的反制。再加上“绝不容忍侵犯国家尊严”的官方表态,可以说,巴方已从防守转入对抗态势。
这场外交风暴之所以格外危险,是因为它建立在长期未解的民族、宗教与领土争端之上。克什米尔问题本身就是印巴宿怨的导火索,而如今又借恐袭之手被点燃。印度的“定罪式反应”加上巴基斯坦的“对等反击”,使得整个局势陷入高度失控状态。
而令人忧虑的是,国际社会正在集体沉默。无论是美国、欧盟还是联合国,目前对这一连串激烈升级并未发出有力警告。华盛顿忙着内部大选与全球贸易战,布鲁塞尔则陷于自身经济衰退焦头烂额,中东更无力兼顾南亚动荡。这种“无干预”的局势,等于给印巴这场双向冲刺的碰撞开放了“绿色通道”。
也正因为如此,印度这次敢如此强硬,而巴基斯坦也不再留情。因为他们都清楚,此刻世界忙着各扫门前雪,没人有空管南亚的烈火。
这场危机将走向何处?很可能将持续升级。在缺乏国际调停、国内民族主义高涨、选举压力叠加的背景下,莫迪政府可能试图复制2019年“巴拉科特空袭”的剧本,通过军事动作“震慑”巴方。而巴基斯坦军方在面对国家安全威胁时,从不退让。历史证明,只要印度越线,巴方必然还击。
当两国外交管道被切断、贸易停止、人员清空,战争的可能性就从“假设”变为“现实选项”。南亚核风险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这不是一次短期风波,而是一次长线博弈中的重大转折。克什米尔再一次成为火药桶,而这次,是直接点燃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