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凯洛格日前公开将乌克兰比作二战德国,直接定位为战败国。美方建议将乌划为三区:俄控东部,英法控西南,乌仅保基辅及中北部。
普京随即抛出和谈橄榄枝,三年来首次。双方为30天停火激烈博弈,特朗普协调能源设施停火,俄军已收复库尔斯克99%失地。
普京为何突然释放和谈信号?这场冲突真要结束了吗?
战场失势
库尔斯克战场上,乌军如同一只被围困的困兽,日渐失去活力。据最新战报,俄军已收复库尔斯克州超过99%的领土,乌军从去年自称控制的1368平方公里,缩减至如今的约110平方公里。这片曾被泽连斯基视为谈判筹码的土地,如今正像指缝中的沙子一样悄然流失。
仅在4月中旬,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就已宣布,俄军在库尔斯克的最重要据点苏贾镇已被攻占。俄军不急不躁的进攻节奏,犹如一条慢慢收紧的蟒蛇,让乌军逐渐窒息。
面对这样的战场困境,美国乌克兰事务特使凯洛格竟然脱口而出一个惊人方案:将乌克兰比作二战后的德国,实施类似的"分区模式"。在他的构想中,乌克兰被划分为三块管控区域:俄罗斯控制乌东四州,英法控制西部和南部地区,乌克兰仅能保留首都基辅及中北部地区。
信息源:2025-04-22 13:36·观察者网 晨枫:美国实际上是把乌克兰当“战败国”处理了
这种方案的背后逻辑简直令人毛骨悚然:乌克兰已是战败国,西方正在为其安排"战后秩序"。更讽刺的是,在凯洛格的比方中,连"德国区"都不存在,就像乌克兰在大国博弈中失去了自主权一样。
最令人胆寒的是,这一方案得到了广泛默许。美欧不再坚持恢复乌克兰1991年边界,甚至不再坚持乌克兰必须加入北约和欧盟。在大国的棋盘上,乌克兰被当作一枚可以随意摆布的棋子。库尔斯克的战场失利,让乌克兰在谈判桌上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也为普京的和谈提议创造了绝佳时机。这场大国博弈,终于来到了关键的翻牌时刻。
普京的条件
就在乌克兰战场节节败退之际,普京罕见地伸出了"和谈橄榄枝",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来的首次。普京不仅表示愿意与乌克兰进行直接双边谈判,还在4月复活节期间宣布了30小时停火,如同在炮火连天中的一剂安眠药,短暂地平息了前线硝烟。
然而,普京的"慷慨"背后,是一套精心计算的条件清单。据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透露,普京已经敲定了停火条件,并向特朗普的特使维特科夫正式提出:俄乌双方将沿着目前的接触线就地停火。这实际上是朝鲜战争中的"三八线模式"翻版,让俄军保住现有占领地区,同时在停火线两侧设置"缓冲区"。
信息源:2025-04-24 11:40·直新闻 普京三年来首次邀乌谈判,和平还有多远?
普京还提出了更严苛条件:在停火期间,乌克兰必须停止强制动员和重新武装,而西方必须停止对乌军事援助和情报支持。这些条件如同一张精心设计的蜘蛛网,让乌克兰陷入两难:接受就意味着放弃失地,拒绝则可能失去西方援助。
在3月18日普京与特朗普通话中,双方达成了更加具体的共识:俄乌在30天内停止攻击能源基础设施,并就黑海航运安全展开谈判。这被称为"部分停火"协议,特朗普将其视为迈向全面结束冲突的"第一步"。
信息源:2025-04-23 02:29·环球网 消息人士称普京提议在当前前线地区停火
对普京而言,这样的和谈方案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俄军已经基本收复库尔斯克的领土,还攻入了乌克兰苏梅州;在顿巴斯、赫尔松等战线也不断推进,蚕食乌克兰的地盘。若能就地停火,俄罗斯将保住三年战争的领土果实,普京对国内也能有所交代。
最讽刺的是,美国对普京的停火条件总体上保持了支持态度,甚至为了表示诚意,还将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半岛的主权。这场和谈博弈中,普京的牌越打越大,而特朗普政府的立场也越来越鲜明地向莫斯科倾斜。
特朗普的转向
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的态度,如同春日里的冰山消融,迅速且彻底地改变了形状。从竞选期间承诺"24小时结束俄乌冲突",到执政后对泽连斯基的态度急转直下,特朗普展现了其标志性的交易式外交风格。
2月底白宫会晤的"世纪大吵",成为特乌关系的转折点。当时特朗普甚至当着媒体的面,不顾外交礼节地指责泽连斯基"引发了这场冲突"。副总统万斯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乌克兰正在"到处强迫新兵到前线",并以不尊重的语气质问泽连斯基为何不感谢特朗普。这一激烈争吵彻底揭开了特朗普政府的真实立场。
随后,特朗普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措施。3月初,美国暂停了所有对乌军事援助,给了乌克兰一顿"当头棒喝"。在过去三年,乌克兰严重依赖美国和欧洲的军事援助,其中美国的援助占到了近三分之二。没有了这些援助,乌军在前线立即显露出弹药短缺、情报能力缺失和组织力涣散等问题。
更令基辅当局震惊的是,美国和俄罗斯开始了直接对话。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缺席了原定的伦敦会谈,改派级别较低的特使参加,导致会谈被英国外交部"推迟"。特朗普的特使威特科夫则直接飞往莫斯科与普京会面,绕过乌克兰,直接与俄罗斯谈判乌克兰的命运。
特朗普这一系列举措背后,是其全球战略的根本调整。他的首要任务是"美国优先",而反华才是第二位的。在特朗普看来,把俄罗斯从与中国的"背靠背"关系中剥离出来,是其反华战略的关键。因此,出卖乌克兰就成了一种合理的战略选择:既安抚欧洲,又讨好俄罗斯,还能为美国捞到实质好处。
最能说明特朗普态度转变的是他对待泽连斯基的方式。特朗普不仅公开质疑泽连斯基的合法性,甚至发出警告:"要么选择和平,要么再打三年直到失去整个国家。"这样的言论在外交史上史无前例,也迫使欧洲国家必须重新评估自身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和立场。
欧洲的两难
面对美国态度的急转直下,欧洲各国如同被抛弃的同伴,陷入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一方面,欧洲不愿看到乌克兰沦陷,另一方面,没有美国的全力支持,欧洲又难以独自承担对抗俄罗斯的重任。
伦敦会谈的突然"搁浅"就是一个明显信号。原本万众瞩目的高层会晤,因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缺席而变成了一场"烂尾"活动。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政府此后不再通过北约框架协调对乌政策,而是直接与俄罗斯在沙特利雅得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谈判,将欧洲完全排除在外。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探索独立行动的可能性。法国总统马克龙和英国首相斯塔默提出了一个大胆方案:向乌克兰派遣欧洲维和部队。按照这一设想,欧洲军队将驻扎在乌克兰西部,与前线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与俄军直接接触。
然而,这一方案立即遭到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北约军队驻扎在乌克兰是"不可接受的",无论他们悬挂欧盟旗帜还是本国旗帜。对俄罗斯而言,战争目的之一就是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如果允许西方军事存在前推到第聂伯河,那将是俄罗斯战略防线的重大败退。
更复杂的是,这一方案引发了治权和管理问题。乌克兰不是战败国,乌克兰地方政府与欧洲维和部队之间将是什么关系?欧洲部队与当地乌军的指挥关系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如同一团乱麻,让方案的可行性大打折扣。
此外,特朗普还威胁要对欧盟加征25%关税,这进一步增加了欧洲的压力。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更是嘲讽道,此次美俄通话表明餐厅里只有俄美,欧洲和乌克兰都在"菜单上"——欧洲是开胃小菜,而主菜是乌克兰。
这场大国博弈中,欧洲正面临一个艰难抉择:是继续追随美国,接受俄乌冲突的"三八线结局",还是冒着与美俄同时对抗的风险,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无论哪种选择,都将重塑欧洲的安全格局。
结语
美国将乌克兰定位为'战败国',普京适时抛出和谈邀请,与库尔斯克战场失利形成双重打击。泽连斯基骑虎难下,既拒绝割地求和,又无力继续抵抗。
冲突或以'三八线模式'收场,乌失东部但保基本主权。对普京而言,这也非完全胜利,他从未放弃整个乌克兰的野心。
乌克兰未来将如何?各国能从这场悲剧汲取什么教训?
信息来源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