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寨村,那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村的一面大旗。当年毛主席一声“农业学大寨”,大寨村就成了全国农民心中的明星村,各地的人都跑来取经。

陈永贵这名字更是响当当,他那顶白羊肚手巾,谁看了都知道是大寨的标志。而在大寨村里,还有一位厉害人物,那就是郭凤莲,人称“铁姑娘”。她是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陈永贵身边的得力助手。

如今,郭凤莲年纪大了,但她对大寨的感情一点没变。有一次接受采访时,她感慨了一句:“要是按照陈永贵书记的设想继续发展,大寨会走向何处?”这话听着简单,可背后藏着不少深意。



陈永贵的设想又是啥

大寨村在山西昔阳县,太行山里头,土地瘠薄,沟沟坎坎多,村民们常说那是“七沟八梁一面坡”。解放前,大寨穷得没法说,吃饭全靠老天爷赏脸。

陈永贵是土生土长的大寨人,1909年出生,小时候家里穷,没读过啥书,靠放羊、扛活养家。1948年大寨建村党支部,他当了书记,从此带着村民干了起来。

陈永贵的想法其实挺实在。他看不得大寨人受穷,就想靠大家伙儿一块出力,把这穷山恶水改造成好日子。他带头搞梯田、修水渠,提出“先治坡后治窝”,意思是先把地弄好,再改善生活。



1953年,他领着村民治白驼沟,用木杠撬石头,箩筐挑土填沟,硬生生造出30亩梯田。1955年冬天,又干狼窝掌,零下二十度,手冻裂了还接着干,修了42道石坝,又整出30亩地。到1963年洪灾后,大寨粮食亩产从1952年的118公斤蹿到774公斤,甩全县平均水平好几条街。

他的设想不光是种地增产,还想让大寨变成全国农村的样板。他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集体力量干大事,粮食翻倍不说,还建学校、卫生所、商店啥的,日子过得有模有样。陈永贵还想着把这套办法推出去,让全国农村都学大寨,摆脱穷根,走上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大寨村那会儿咋样了

大寨村的历史不算短,明朝嘉靖年间就有了,叫“大寨堡”,是个军事点。后来慢慢破落,清末民初更是穷得不行。解放后,1952年大寨建了农业合作社,陈永贵当社长,开始带着大家伙儿搞生产。

1953年治白驼沟,1955年弄狼窝掌,这些都是大寨人硬干出来的成果。1963年洪灾,村里遭了大罪,田冲了房塌了,可大寨人没服软。

他们喊出“三个不减”——给国家的公粮不减、群众的口粮不减、集体的提留不减。一年后,生产全恢复,还更上一层楼。1964年,“农业学大寨”口号一出,大寨火了。

那几年是大寨的高光时刻。陈永贵领着干,粮食产量年年涨,村里还搞起了副业,建砖瓦厂、农机修造厂,日子越过越红火。1975年,陈永贵当上国务院副总理,管全国农业,大寨经验全国铺开,各地修水利、改土地,农业生产确实上了台阶。

不过,好景不长。改革开放来了,大寨的光环慢慢淡了。1980年,陈永贵下了台,大寨村的地位也跟着滑坡。1983年,郭凤莲接手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的是一堆新问题。



郭凤莲是个啥样的人

1947年郭凤莲出生在山西武家坪村,三岁没了娘,被送到大寨姥姥家寄养。1962年小学毕业,她没再读书,留在大寨干农活。

1963年洪灾,她才16岁,就站出来组了个“铁姑娘队”,全是年轻女娃,扛着锄头抢险救灾。1964年,她当上队长,带着队修梯田、挖水渠,干得风风火火。

1966年,她入党,成了村里最年轻的党员。1971年当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1973年升昔阳县委副书记。1977年,她上北京,成了中共十一大代表,还当了中央候补委员。1978年,又选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进了人大常委会。



1980年,她被调走,去晋中果树研究所干副主任。1991年,她又回大寨,当村党总支书记。那会儿大寨已经不太行了,她没犹豫,带着村民搞市场经济,成立了经济开发总公司,开羊毛衫厂、水泥厂、酒厂,硬是把大寨带上了致富路。

郭凤莲不光是干活厉害,她还为农村和妇女说话,全国人大代表那几年,她没少为乡下人奔走。她的经历,就是大寨精神的写照,也是中国农村从穷到富的一个缩影。



郭凤莲为啥这么感慨

郭凤莲那句“要是按照陈永贵书记的设想继续发展,大寨会走向何处”,听着像是随口一说,其实是她对大寨过去和现在的反思。

陈永贵的路子,是计划经济那套,靠集体干活、自力更生。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来了,集体经济不灵了。如果大寨一直按陈永贵的想法走,可能撞上这些坎儿:

效益低:集体干活没啥奖励,谁出力多出力少一个样,积极性上不来,效率自然差。

技术旧:没钱没条件请高手,种田技术跟不上,产量上不去。



卖不动:集体种的东西,不看市场要啥,产出来卖不出去,钱从哪来?

矛盾多:干活出力不均,分配还不公平,村里人容易闹意见。

郭凤莲心里明白,不改不行,要是大寨一直按陈永贵的路子走,估计得栽几个跟头。所以1991年她回来后,果断搞企业,走市场路子,才让大寨喘过气来。



改革开放后大寨咋变了

改革开放后,大寨走了三步:

80年代:集体经济散了,村民开始单干。砖瓦厂、修造厂关了门,大家种地、搞副业,自谋出路。

90年代:郭凤莲回来,带着村里办企业。1992年搞经济开发总公司,开厂子做生意,村民日子好起来。

2000年后:大寨玩起了旅游。2003年建工业园,2005年修康乐广场,2015年还成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游客一波接一波。



这几十年,大寨变了不少:

经济:从光种地,到农工商一块抓。

干活方式:从集体劳动,到自己干自己的,再到企业生产。

日子:收入高了,生活好了。

村貌:路修了,广场有了,村里热闹了。

郭凤莲回来后带着村里搞企业,走市场路,才让大寨又活了过来。这说明啥?跟着时代走,才能有出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