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养老中间人”不能两头“吹”
主持人:张浩呈
养老服务需求的激增,催生了养老规划师、养老经纪人等“养老中间人”新职业,但乱象也随之而来。据《工人日报》报道,一方面,部分岗位招聘属于“挂羊头卖狗肉”,部分企业以高薪为诱饵,将销售岗包装成养老规划师,“保险公司的规划师是卖保险,养老公寓的是卖房子,还有一些是卖旅游产品与保健品”;另一方面,有些人打着专业旗号,以“高端养老方案”“定制化服务”为幌子,诱导老年人预付高额费用,甚至实施集资诈骗。
“养老中间人”两头“吹”,暴露的不仅是行业规范缺失,更是老龄化社会对服务供给逻辑的深层拷问——当银发经济从“产品竞争”转向“服务竞争”,职业价值应当如何回归老年人的真实需求?来看老大哥怎么说。
规范养老规划师行业 守护夕阳红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李骏:养老规划师行业乱象频出,其根源在于职业规范管理的严重缺失。目前,养老规划师职业准入门槛较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老年人对专业养老服务的需求极为迫切,但辨识能力相对较弱。一些不良机构打着“养老规划”的旗号,将保险推销、保健品兜售等商业活动包装成专业服务,老年人很难识别养老规划方案中的隐藏问题,这种认知鸿沟成为不法分子套利的温床。某地甚至曝光出一起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的“养老规划”集资骗局,充分暴露出行业乱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发展的今天,养老规划师行业的规范化进程与亿万老年人的福祉息息相关。只有尽快出台专业认证体系,夯实职业基础,建立智能监管机制,筑牢安全防线,打造专业且温暖的养老规划服务体系。监管创新也势在必行,净化行业环境,需要将科技手段与制度约束相结合,才能有效遏制行业乱象。
此外,养老规划师要切实立足客户需求,把金融工具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具备金融、医疗、法律等多领域的知识结构,才能为老年人量身定制全周期的养老方案,提供最专业的服务,真正成为老年人养老生活的“导航仪”,为他们的幸福晚年保驾护航。
养老“假规划”呼唤治理“真行动”
本报评论作者童方萍:当前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人社部数据显示,相关岗位需求年均增长超20%。然而,行业准入门槛模糊、业务范畴界定不清,为部分企业“钻空子”提供了空间。一些机构以“养老规划”之名行保险推销之实,通过心理测试收集隐私信息发展客户资源,甚至用“月入十万”的噱头诱导求职者入局。这种“伪规划”不仅背离职业本质,更将老年人推向消费陷阱,加剧了社会对养老行业的信任危机。
治理“假规划”,需构建多维监管体系,关键在于填补制度空白。一方面,应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明确养老规划师的从业标准、服务范畴与伦理规范,通过专业考试与继续教育提升从业者能力。另一方面,需加强招聘平台监管,对“马甲招聘”“虚假宣传”等行为实施动态监测,从源头上遏制乱象滋生。此外,还应畅通维权渠道,鼓励求职者留存证据,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养老规划师职业定位需回归“人本逻辑”?
本报评论作者王志顺:当前养老规划师行业的矛盾,本质是市场对老龄化需求的错位开发。保险公司、养老社区、保健品企业将“养老规划”异化为推销工具,本质上仍是利用信息差收割焦虑。在这种商业逻辑中,养老规划师被视为资源争夺的“代理人”,而不是需求的“翻译者”。老年人的核心诉求——尊严感、安全感和自主权,在当前的职业实践中被严重稀释。
破解养老规划师的职业困境,需重构其核心能力模型——即在于将抽象的养老焦虑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这意味着,养老规划师的专业壁垒应建立在三大能力上:需求解码能力需区分客户的显性需求(如购买保险)与隐性需求(如对抗孤独风险);资源图谱构建能力要打通医疗、金融、社区服务的资源孤岛,例如将社区医院的定期巡诊与商业保险的慢病管理条款衔接;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则需预判失能风险、资产通胀、家庭结构变动等变量。这些能力的培育,远非企业内训或短期认证所能实现,需要跨学科知识体系与持续的职业伦理建设。
养老规划师的职业乱象,恰是银发经济转型期的典型阵痛。当2.97亿老年人口的需求从“生存型养老”转向“品质型养老”,市场需要的不是更多推销员,而是能够连接社会资源与个体生命的“养老架构师”。唯有将职业价值锚定在人的真实需求而非资本增值上,养老规划师才能从“概念泡沫”进化为老龄化社会的必需职业。这场职业革命,不仅关乎行业规范,更考验社会对“老有所养”的诚意与智慧。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