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被战争摧残百年的中国终于可以安心发展,抚慰民生了。



然而,仅仅一年后,这个愿景就被打破了。1950年9月,美国纠集的“联合国军”以帮助韩国为由,从仁川登陆,大举反攻朝鲜,战火一度烧到鸭绿江边,直接威胁我国当时的重工业基地——东北。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央领导紧急召开会议,商议是否出兵朝鲜,会上许多人都表示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而我们却是百废待兴,况且我国尚未组建空军、海军,实力悬殊,这仗不能打。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也曾公开叫嚣:“中国要是敢参战的话,那就给了我们将其打回石器时代的理由!”



毛主席深知朝鲜战争,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失极大。面对此情此景,毛主席紧急从西安召回彭德怀总司令,询问他的意见。

彭总也没让毛主席失望,力主出兵,并发表了一段经典的讲话:“出兵援朝是非常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了鸭绿江岸或者台湾,那他早晚得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能够找到借口!要是美国真的占领了朝鲜半岛,将来的问题会更复杂的。所以,迟打不如早打。”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主席最后做出决定:“出兵援朝十万火急,我的意见是请彭老总出马。”随即,全国上下开始动员抗美援朝。

在我军尚在集结期间,朝鲜战场情况急转直下,彭老总不顾众人反对率先前往朝鲜本土,查看战场地形,了解敌我态势。正是彭老总这份敢为人先的精神,处处料敌于前,最终保证了前三次战役的绝对胜利。



前三次战役虽然取得了极大的战果,但也暴露了我军许多问题,其中,极度匮乏的后勤补给使一线战士缺衣少粮,有时候只能饮冰卧雪。1951年,在朝鲜连续作战一年的彭德怀决定返回祖国,向毛主席汇报和中央当面汇报朝鲜战场的相关情况,并发动更多人为志愿军提供帮助。

在彭德怀准备返回祖国之际,他认真整理了前几次作战的相关资料,并向志愿军司令部其他人员做了工作部署。1951年2月19号下午,彭德怀致电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的邓华将军、韩先楚将军等人:我将在明天黄昏时刻动身返回祖国,在十日至十五日左右返回,相关工作就暂时请邓华同志指挥,然后等到洪学智与解方同志将司令部转移到金化前线的时候,就请邓华同志回到司令部主持工作。

因此,在彭老总回国的这些时间,志愿军的全权指挥都交由邓华接管。邓华虽然也是战功赫赫的老将,但对自己是否能提领百万大军还是有所担忧,一旦出现纰漏,后果十分严重。



恰巧在这个期间,联合国军对我志愿军进行了疯狂的反扑,施行了代号“屠夫行动”的猛烈进攻,对志愿军各部发起反击,目的就是想把战线从三七线打到汉江南岸到东海岸的附近。

然而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忍受着联合国军飞机坦克狂轰乱炸,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顽强地阻挡了敌人的猛烈进攻。顺利从战场中撤出。

几近疯狂的联合国军于3月7号再次发动了代号为“撕裂者行动”的进攻,誓要夺取汉城,将战线推至三八线以北。邓华将军根据当前敌我双方态势,果断提出了当下应敌措施,志愿军全军上下同心协力,成功阻敌20余天,令联合国军止步与三八线,不能前进。

经过这两次敌人的疯狂反扑行动后,邓华深感责任重大,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把这个重要的职位交给更适合的人选,于是,邓华致电中央,请求派人来接替自己坐镇朝鲜。



随后,在国内为朝鲜战争奔波许久的彭德怀,再次启程来到朝鲜,继续坐镇指挥。

1952年,为朝鲜战争殚精竭虑的彭老总,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刚开始觉得是连年征战导致身上的顽疾复发,并没有放在心上,再加上朝鲜医疗条件有限,无法进行详细彻底的检查治疗,因此一再延误。随后情况越来越严重,战地医生检查发现彭德怀元帅的脑袋中长了一个肿瘤,情况十分危急。

医生强烈要求彭德怀元帅立即回国治疗,但是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敌我双方犬牙交错,形势十分复杂,彭老总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并转告他们不要大肆宣扬,转身又返回了指挥部。

医生万般无奈,只好将彭老总个人的身体状况汇报给了中央,周总理在得知情况后,在第一时间,将情况报告给了中央军委,中央军委要求彭德怀回国接受治疗。

军令如山,彭老总只得离开朝鲜,返回祖国。朝鲜战场再次交由邓华全权指挥。

这一次,彭老由于病情严重,需要在国内呆很长时间,接过朝鲜战场重担的邓华将军再次致电中央,请求“让贤”,并且还指名道姓地请求中央派一个人前往,这个人非常重要,他就是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粟裕大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朝鲜战争伊始,谁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最合适的人选?

新中国的将星如云,每一个都是战功赫赫,在这些人中,曾经有一位让毛主席说:“这是我手底下最会打仗的将军。”即使毛主席到了晚年,双眼罹患白内障,看东西模糊的时候,还坚持说道:“如果打仗,我还是会用他。”这个人就是“尽打神仙仗”的粟裕。



那么粟裕将军如此战功显赫,毛主席也这么看好他,为什么朝鲜战争一开始的时候,不让粟裕前去朝鲜呢?

起初毛主席想好了人选,最合适的就是林彪。但是林彪未能领会毛主席的深谋远虑,坚决反对出兵朝鲜。

毛主席再次选将,认准了粟裕,粟裕打仗眼光独到,有时候连毛主席都甘愿为他改变作战计划。中央决定让粟裕做好前往朝鲜的准备。

但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六次负伤,两次伤在头部(三块弹片终身留在头颅内),时常头疼。但是在接到为朝鲜战争准备的命令后,粟裕一刻也没有停下,整日研究地图,整理文件。

繁重的工作加重了他的病情。脸总是异常通红,经常脑袋发胀,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甚至要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直线上。

为此他不得不专门到山东青岛进行疗养。但是半个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面对朝鲜局势,粟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不耽误东北边防军的工作,粟裕写了一封信让罗瑞卿带给毛泽东,再次如实报告了自己的病情和心情,请求毛主席换将领兵。最终,毛主席选择彭大将军领兵赴朝。



1952年,彭老总回国养病期间,邓华致电中央希望委派粟裕接替指挥,为什么毛主席再次拒绝呢?

一是,毛泽东主席考虑到,朝鲜战场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了,战局已经稳定。二是,此时粟裕病情仍未见好转,不宜承担如此繁重的事情。

三是,经历过朝鲜战争洗礼,邓华将军已经成长为能够担此大任的优秀将领,他所表现出来的职业军人操守,事无巨细的安排,胜不骄败不馁的大将风范,都让主席等人非常满意,完全不必再更换主帅。

不管怎样,这场起于三八线,止于三八线的战争,一雪百年来中华民族所受屈辱,彭德怀总司令在战后也说道:“帝国主义架起几门大炮就能征服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感谢那个时代出现那么多优秀将领,保我河山,御敌于国门之外,扬我中华国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