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安徽省纪委监委的一纸通报,将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原副院长李亮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这位曾分管基建、财务的副厅级干部,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将公务接待变成“私人宴会厅”,把工程企业的食堂当作“权力交易所”,最终在觥筹交错中输掉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这起案件犹如一记重锤,敲响了高校廉政建设的警钟——当教育者沦为“局中人”,当学术净土被利益侵蚀,谁来守护千万学子的未来?

一、“围猎”高校的黑色产业链

在李亮的违纪轨迹中,有两个细节令人触目惊心:2023年9月,他将公务接待安排到学院某工程承建企业的项目部食堂;2022年8月至2024年4月,他频繁出入私营企业主安排的宴请场所。这些看似寻常的饭局背后,隐藏着一条精心设计的利益输送链条。

私营企业主深谙“感情投资”之道。他们以“校友聚会”“项目研讨”为幌子,用高档酒水、特色菜肴搭建起权力寻租的温床。某知情人士透露,这类宴请往往伴随“贴心服务”:企业主不仅安排专车接送,还会提前了解官员喜好,甚至准备好“伴手礼”。李亮收受的礼品中,既有价值不菲的烟酒,也有购物卡、现金,累计金额超过10万元。

工程企业更将食堂变成“隐形会所”。为规避监管,他们将项目部食堂装修得富丽堂皇,配备专业厨师团队,甚至设置独立包厢。李亮接受宴请的某企业食堂,单次宴请费用高达数万元,却以“工作餐”名义报销。这种“公务接待私有化”的操作,让权力监督形同虚设。

二、高校腐败的“蝴蝶效应”

李亮的堕落,撕开了高校廉政建设的脆弱一角。他分管的基建领域,正是腐败高发区。2023年,该校某实训楼项目招标过程中,李亮通过暗示、打招呼等方式,帮助关系企业顺利中标,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后期维修费用超百万元。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腐败行为正在向教学、科研等领域蔓延。

学术生态遭受重创。某教师透露,为争取科研项目,部分教师不得不“跑关系”“请吃饭”,甚至将科研经费用于非学术开支。这种风气严重扭曲了学术评价体系,让真正有能力的学者失去上升通道。

学生价值观受到冲击。李亮被查后,该校学生在匿名论坛发帖:“老师教我们诚信做人,自己却在背后收礼,这样的教育还有公信力吗?”这种“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的言行,正在消解学生对教育的信任。

三、高校反腐的“破局之道”

面对高校腐败的新动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明确要求:“对教育领域腐败问题零容忍,坚决清除‘蛀虫’。”从李亮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破局方向:

制度反腐:扎紧权力笼子

- 推行“廉政风险点”动态管理。针对基建、采购、招生等重点领域,建立“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引入第三方审计。

- 实施“阳光工程”。将工程招标、物资采购等信息全部公开,接受师生监督。如某高校开发“廉政监督平台”,实现项目全流程可追溯。

技术反腐:让数据说话

- 运用大数据分析。通过比对财务报销、公务接待等数据,自动预警异常行为。某省教育厅建立的“智慧纪检”系统,已发现违规线索237条。

- 建立行贿人“黑名单”。对向高校干部行贿的企业,实施市场禁入。

文化反腐:重塑教育生态

-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廉政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必修课,开展“廉洁从教”主题活动。如某大学设立“师德标兵”评选,对违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

- 打造廉洁文化品牌。通过廉政讲座、话剧展演等形式,让廉洁理念深入人心。某高校创作的反腐题材话剧《象牙塔的警示》,已巡演30余场。

四、给教育工作者的“醒酒汤”

李亮在忏悔书中写道:“起初只是吃顿饭,后来就成了习惯。”这种温水煮青蛙的堕落轨迹,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警惕。面对“围猎”,我们需要做到:

- 守好“第一次”:拒绝任何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让“饭局”回归正常人际交往。

- 算好“三笔账”:政治账、经济账、亲情账,莫因一时贪念毁掉一生清誉。

- 培养“慎独”精神:八小时外也要严格自律,不参加可能影响形象的活动。

当李亮在通报中被点名时,距离他接受最后一次宴请仅过去三个月。这起案件再次证明:任何试图挑战党纪国法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沉重代价。高校不是法外之地,教育工作者更应成为清正廉洁的标杆。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整治腐败,才能让象牙塔重新焕发出教书育人的光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