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欧美国家信仰基督教,这里的基督教实际上是广义上的基督教。狭义上的基督教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新教。新教主要集中在英国、德国北部以及北欧诸国。

除了新教之外,基督教内部还有两个大的分支,即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等中南欧国家,而俄罗斯、乌克兰、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则普遍信仰东正教。



那为什么同属一个宗教,还会分出三个不同的派别呢?新教和天主教的决裂我们后面讲,今天我们先聊一聊天主教和东正教的那些事。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会对两个教派的不同教义做深入的探讨,只是对两个教派的历史做简单的介绍。

在1世纪左右,基督教向西传入了希腊罗马,而在罗马帝国东边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到了3世纪左右,在帝国的东部形成了安提阿、亚历山大里亚、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四个大主教区。

由于这些地区处于罗马帝国东部,教会在神学思想、礼仪和制度等方面不可避免受到了希腊以及后来拜占庭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以罗马教会为代表的东方风格,所以后来就被习惯称为“东方教会”。

因为君士坦丁堡是东罗马帝国的都城,而君士坦丁堡的教会相传又是使徒安德烈所创立,所以君士坦丁堡教会比另外三个大主教区地位更高,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因此获得了“普世牧首”的称号。不过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在世俗权力上却从未取得如罗马教皇那样的成就。

476年,西罗马灭亡之后,西欧被日耳曼人所占据。此后除了查理曼建立起短暂的统一政权外,西欧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这就给了教皇纵横捭阖,实施政治手腕的空间。



罗马教皇不但成为西欧精神世界的权威,甚至把权力伸向了世俗世界。从11世纪开始,罗马教皇和西欧的君主展开了漫长的主教叙任权之争,其间曾迫使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赤足站立雪中三个日夜,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卡诺莎之辱”。到了英诺森三世成为教皇后,更是迫使英国、丹麦、葡萄牙称臣,教皇成了西欧名副其实的太上皇。

而东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西罗马灭亡之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了一千年,后世以“拜占庭帝国”对其称呼。

从戴克里先起,罗马帝国就从此前的元首制过渡到了东方专制的君主制,拜占庭继承了这一体制,使得拜占庭皇帝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无论是在世俗上还是精神上。

自4世纪君士坦丁堡建城以来,东部教会始终处于拜占庭皇帝的控制之下,皇帝有召集宗教会议、任免主教的权力,主教发布的敕令也必须经由皇帝批准才能生效,教俗二柄皆在皇帝一人手中。



卡诺莎之辱

除了君士坦丁堡教会之外,在拜占庭帝国强盛的早期,皇帝对罗马教会也具有相当程度的管辖权,比如查士丁尼二世曾经派兵前去罗马,将教皇押往君士坦丁堡受审。在此时,基督教会名义上仍然统一在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之下。

然而随着拜占庭帝国失去在意大利的领地,罗马教皇逐渐脱离拜占庭皇帝的管辖,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也失去了拜占庭帝国的庇护。

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发动破坏圣象运动,遭到了罗马教皇的反对,双方的隔阂进一步加大。而此时的意大利并不太平,伦巴第人开始入侵意大利,并威胁罗马教皇的安全。以往罗马教皇遇到外敌威胁时通常会需求拜占庭皇帝的庇护,但这一次罗马教皇寻找到了新的支持者——法兰克人。

法兰克人打败了围困教皇领地的伦巴第人,教皇投桃报李,为矮子丕平废除旧法王,建立加洛林王朝做背书。后来的法兰克国王查理再度解教皇于危难,教皇于800年将其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形成东西两位皇帝对立的局面。这一事件可以看作东西方教会分裂的开端。



查理曼加冕

不过东西方教会真正的大分裂还要等两个多世纪,在这两个多世纪中,双方不断争夺势力范围,并相互指责对方为异端。

857年,拜占庭皇帝废除君士坦丁大主教,另立佛提乌斯为大主教,遭到罗马教皇的反对。拜占庭皇帝不予理会,罗马教皇遂召开宗教会议,将佛提乌斯开除教籍。

佛提乌斯针锋相对,指责西方教会为异端,罗马教会中很多教义,如《信经》中加入“和子”的字句、星期六斋戒等都是不合理的,并以此将罗马教皇开除教籍,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除了教义的分歧外,双方在开展传教活动方面也经常发生矛盾,其中摩拉维亚、保加利亚等中东欧地区是双方争夺传教的焦点。

为了将该地纳入东方教会之中,9世纪下半叶,拜占庭帝国的传教士西里尔前往摩拉维亚传教,他参照希腊字母创造了新的西里尔字母,后来这种字母在保加利亚、塞尔维亚、俄罗斯等广大的斯拉夫地区使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各个斯拉夫国家使用的文字,这为东方教会在这些地方施加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除了西里尔利用文字和经文传教外,拜占庭帝国和西部的查理曼一样,也会使用武力方式来达到传教的目的。

保加利亚曾经和拜占庭帝国保持长期敌对关系,并和西部的罗马帝国(法兰克)结成同盟,但在拜占庭的军事威胁下,不得不取消和法兰克的同盟关系,并皈依了基督教。

在东西方教会选择问题上,保加利亚也有过犹豫,甚至致信教皇询问了很多教义上的问题,但没有得到教皇的答复,而罗马传教士在保加利亚的传教活动也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最终使得保加利亚倒向了东方教会。

东方教会在传教过程中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让基辅罗斯改信东正教。962年,继查士丁尼之后拜占庭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巴希尔二世成为皇帝,但此时他的皇位并不稳固,帝国外部保加利亚人一直虎视眈眈,而帝国内部也面临大贵族的叛乱。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巴希尔二世向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求援,弗拉基米尔提出要迎娶巴希尔的妹妹安娜为妻。

在得到皇帝的应允后,弗拉基米尔派遣6000名维京雇佣军加入拜占庭军队中,最终镇压了国内的叛乱,这支维京雇佣军后来成了专属于拜占庭皇帝的瓦兰吉卫队。

而安娜公主嫁到基辅罗斯后,弗拉基米尔大公就带领全体臣民跳进第聂伯河受洗,皈依了基督教,使得东部教会的势力得到了扩展。



东西方教会在相互对峙、竞争中度过了两个多世纪,到了1054年,双方终于迎来了正式决裂。

11世纪中叶,诺曼人扩张到了意大利南部,罗马主教趁机和诺曼人联合把拜占庭帝国的势力赶了出去,并任命罗马教会的教士担任南意大利的主教。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针锋相对地也往那里派遣了东部教会的主教,双方的冲突公开化。

1053年,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撰文攻击罗马主教,指责西部教会教义上的不合理性。

1054年,罗马教皇派遣使节前往君士坦丁堡商讨东西方分歧的办法,遭到了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拒绝。

罗马使节遂将对君士坦丁堡主教绝罚的“教皇通谕”放在索菲亚大教堂的圣坛上以示决裂。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也召开宗教会议,把罗马教皇及其使节开除出教,东西方教会彻底决裂,此后双方渐行渐远。



西部教会强调自己的普世性,自称公教,即罗马公教,不过通常被译作罗马天主教。而东部教会则标榜自己的正统性,自称正教,因为是东部教会,所以又被称为“东正教”。

到了16世纪,由于罗马教廷的奢靡无度,横征暴敛,导致德意志人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西方教会再度发生分裂,北欧一带从罗马教会的势力范围中剥离出去,形成了基督教的第三个分支——新教。

而东正教在一开始是以希腊人为主导,但随着拜占庭的衰亡以及斯拉夫人活动范围的增大,东正教开始过渡为以斯拉夫人为主导的基督教派别。

1453年,拜占庭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君士坦丁堡牧首区被保留,成为奥斯曼统治其他东正教区的工具,其影响力和权威逐渐衰弱下去,另一个牧首区——俄罗斯正教会兴起。



基辅罗斯刚皈依基督教时,归君士坦丁堡牧首区领导。不过进入15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末期,拜占庭皇帝为了请求教皇出兵协助抵抗奥斯曼,答应东西方教会的合并,削弱了君士坦丁堡主教区的正统性。

1453年,奥斯曼灭亡拜占庭,东正教所在国家纷纷臣服于奥斯曼。俄罗斯正教会趁机脱离君士坦丁堡主教的领导,自封为东正教的首脑。

1589年,在沙皇的支持下,俄罗斯正教会正式建立牧首制,确定牧首为教会的最高领导。从此时起,俄罗斯正教会彻底摆脱君士坦丁堡教会的控制,成为独立的牧首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