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一架飞机坠毁在北京西郊,现场有两具残骸互相缠绕紧紧抱在一起,当救援人员强行分开残骸手脚后,不禁跪地号啕大哭。
这两具残骸分别是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而在他们怀中竟完好保存着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的手写文件,这份文件,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研发的最后关键数据。
说起郭永怀,很多人不知道他,他是钱学森的师弟,两人都是冯·卡门的得意学生,美国人曾说钱学森一个人抵得上5个师,但钱学森却说,他的这个师弟,抵得上两个他。
1945年,郭永怀已经是美国康奈尔大学顶尖空气动力学专家,与钱学森并称双子星,美国政府为留住他,开出顶级实验室、终身教授职位,甚至默许他接触机密研究。
然而1956年,郭永怀却在烧毁所有未发表论文后,携妻女登上回国的轮船,有人问他为何放弃一切,他说:“家贫,就只能把孩子送出去读书;家富了,孩子自然要回来。”
回国后,他隐姓埋名扎根罗布泊,成为唯一横跨核弹、导弹、卫星三大领域的全能大脑,在西北荒漠,他带着团队用算盘计算导弹轨道,用马灯照亮实验图纸,甚至因长期饥饿患上严重浮肿。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发现一组关键数据,为赶进度,他提出连夜搭乘军用飞机前往北京,但警卫员牟方东开口劝阻道:“郭老,夜航不安全,还是明天早上走吧。”
但郭永怀将公文包紧紧抱在胸前,摆了摆手:“试验已经到了紧要关头,耽误一天都是损失。”
却不想,这场看似普通的飞行会成为永别,清晨6时左右,飞机即将在北京首都机场降落时,发动机突然传来一声闷响,机身剧烈颠簸起来。
郭永怀马上用身体护住他胸前的公文包,在失去平衡的瞬间,郭永怀和警卫员在剧烈的晃动中紧紧相拥,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守护着公文包。
当救援人员扒开扭曲的机舱残骸时,眼前的景象让见惯了生死的战士们纷纷别过脸去,两具遗体已经被高温烧得碳化,却保持着紧紧相拥的姿势。
当法医用工具小心翼翼分开两人的手臂时,那个被压在中间的公文包终于露了出来,外层的皮革早已炭化剥落,露出里面被层层包裹的文件。
虽然边缘略有焦痕,但核心数据完好无损,在场的科研人员们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低声哽咽。
这一天,距离郭永怀59岁生日还有22天,他的妻子李佩正在中科院的英语课堂上授课,接到通知时差点站不住;钱学森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双腿发软;就连正在接见外宾的周总理得知消息后,都忍不住情绪崩溃......
而就在郭永怀牺牲后第23天,靠着他拼命留下的这份资料,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基地指挥所里,钱学森握着他用命换回的数据文件,哽咽到无法宣读命令。
更震撼的是,人们整理遗物时发现,郭永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公式,最后一页却画着一只歪歪扭扭的蝴蝶——那是他答应给女儿制作的生日礼物。
1999年,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奖典礼上,李佩代替丈夫接过勋章,她说:“老郭要是知道中国现在有航母、有空间站,他得多高兴呀。”
今天,北京中关村矗立着一尊郭永怀铜像:他手持文件,目光望向远方,雕像基座上刻着一行字:“科学没有捷径,但祖国有需要时,我们愿做捷径。”
曾有年轻人问:为一组数据付出生命值得吗?一位参与过核试验的老兵回答:“当年美国侦察机天天在头顶飞,周总理说不能让他们把中国看光了,郭先生护住的不是数据,是让中国人挺直腰杆的底气。”
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为了自己闪耀,而是愿化作星辰,照亮后来者前行的路。
从始至终,郭永怀不图名利,他的目标就是科学救国。事实上,他做到了!他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我国的科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