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户口“非转农”的新政策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小编在网上还看到,这几天陆续有人晒出自己成功“非转农”的好消息。

就在前一日,我的一个湖南老乡,也跟我说,他也成功申请了“非转农”,终于又把户口迁回农村去了。

在城市化浪潮中,曾经无数人千方百计将户口从农村迁至城市,而如今,风向似乎有所转变。

那么,这个新政策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你符合条件,又是否真的要把户口迁回农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唠一唠!

自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正式实施,为“非转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明确四类人员户口可以迁回农村 。


第一类是农村籍退伍军人,若入伍时户籍在农村、退伍后未安置正式工作,可凭借退伍证明、无业材料申请回迁,重获宅基地分配与集体福利;

第二类是因升学将户口迁入高校集体户的农村学生,毕业后未在城市稳定就业或选择返乡创业的,能凭毕业证、未就业证明迁回原籍;

第三类是已落户城镇,但在农村保留合法住房及宅基地的居民,经村集体同意后可回迁,盘活闲置农房资源;

第四类是夫妻一方为农村户籍、子女投靠父母或父母投靠子女的直系亲属投靠群体,可通过亲属关系证明申请落户,共享农村权益。

乍一看,“非转农”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从土地权益角度而言,回迁后可依法申请宅基地建房,参与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分配,并保留原承包地经营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的集体分红颇为可观,成为不少人眼中的“香饽饽”。

再者,农村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活节奏也更为舒缓,对于追求宁静生活或是打算养老的人来说,有着独特的魅力。


并且,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让农村充满了发展机遇,返乡创业或许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然而,冲动行事不可取,迁户口前有些问题一定要想清楚。就业机会就是个绕不开的大问题。

农村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就业岗位有限,缺乏务农经验的人回到农村,可能还是得返回城市务工,陷入两难的境地。

而且部分城市岗位,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对非农业户口有一定倾斜,农业户口可能受限。

在社会保障与教育资源方面,农村也存在短板。农村医保、养老等保障额度普遍低于城市,比如养老金发放金额较低。

教育资源同样相对薄弱,虽说义务教育免费,但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有子女教育需求的家庭需要慎重考虑。


千万别忽视政策与户籍限制。“非转农”需满足严格条件,像公务员(含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及已享受城市保障性住房者就不符合回迁条件。

而且,户口迁移流程复杂,需要村委会同意及多部门审批,成功率受地方政策影响较大。

另外,“增人不增地”原则下,非转农者通常无法获得新增承包地,也就难以享受种植业相关补贴,部分惠农政策也可能因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无法申请。

面对“非转农”新政策,一定要冷静分析、理性判断。先评估自身实际需求与发展规划,长期居住、继承宅基地或投身乡村振兴,迁回农村或许是个好选择;

接着详细了解地方政策,各地条件差异大,提前咨询当地户籍管理部门很有必要;

最后,与村委会积极沟通,获取支持,为可能的回迁之路扫除障碍。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你的话,愿意把户口又迁回农村吗?理由又是什么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