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魏建军在直播中说了一句话,大抵意思是,“我干了一辈子汽车,不搞个V8发动机出来,这是人生遗憾,有机会搞个12缸也不是不可能。”

一辆完成一箱油穿越京沪的坦克300柴油版、一台装载前后硬桥的坦克300虎克版,还有一款真实的4.0T V8发动机……车展首日的坦克展台被到场媒体围得水泄不通,坦克展台就靠这三件“机械信仰物件”,一举抢回了属于硬派越野的注意力阵地。

而在这热闹的展厅另一侧,发布会结束不到十分钟,坦克品牌总经理常尧和坦克品牌执行副总经理谷玉坤快步穿过舞台,来到展台二层的一间简易专访室。

这是一场被延长到50分钟的深度访谈,也是外界第一次近距离听他们解释:为什么在“智能大潮”里,他们仍坚持机械四驱与大排量?为什么在新能源价格战白热化时,他们要重启柴油动力,甚至为一小撮人造硬桥?

也是在这50分钟里,大家才理解坦克品牌真正的走向——极致与克制。

4.0T V8在关键价值位打穿控制权

坦克在展台上推出了配备前后硬桥的坦克300虎克版、搭载4.0T V8的全新动力,以及高热度的柴油动力。



这一系列产品背后,不是鼓吹机械专注力,而是谷玉坤口中“用户有迫切需求,我们要做出来”的回答。

先看V8,这个曾经代表豪华、性能与身份的发动机排量,在新能源浪潮下几近消声。谷玉坤却直言:“坦克听见了用户的呼喊声。对于那些有挑战精神的人来说,他们对大排量动力有一种执念,代表着他们的专业和自信。”不仅如此,他还补充:“看看世界上大一点、好一点的车企,谁家还没有点硬实力?谁没有V8?但是V8+P2只有我们长城有。”



这不是说向过去致敬,而是重建高性能的系统能力。以4.0T V8+P2架构为例,它代表的是传统动力与现代电驱的融合,不仅扭矩输出强大,还兼顾起步响应与中段爆发力,特别适合极限穿越、重载攀爬等复杂应用场景,同样也为很多性能取向的车辆储备技术。

另外,这次坦克在车展上发布多款柴油动力车型,并不是逆势操作,而是一次对市场认知的“纠偏”与重构。谷玉坤和常尧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不是我们说柴油是新能源,是用户说的”,并特别提及出乎意料的柴油版的高原测试成绩。



实测数据显示,柴油+9AT组合在迎风、高速等复合场景下可实现1100公里以上续航,单位成本甚至优于主流插混系统。而且在结构安全性、动力耐热性、维修友好度等方面,仍具备燃油系统的稳定优势。谷玉坤进一步指出:“别人讲电机功率,我们讲油电融合时如何不掉速、不过热、不宕机。”

还有一点非常关键,谷玉坤讲得更直白:“我们有很多技术储备可以组合,就能组合出更多符合场景的车型。”这种能力,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品牌护城河。

于是你会发现,坦克的“极致”是在品牌定价锚点上大胆下注,在坦克的逻辑中V8是锚、柴油是锚、虎克版硬桥也是锚。换句话说,这些车型不一定是主销款,但一定是品牌价值的“第一性符号”。

这也解释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事实,坦克是少数没有靠补贴、没有靠降价,也能建立销量和用户黏性的自主品牌之一。背后靠的正是这套“体系内激进、结构上克制”的技术哲学。

经营边界与品牌价值的清醒自觉

在大多数品牌加速扩张、频繁推新的时候,坦克显得格外“慢”。没有动不动就一年四新车,也没有盲目下沉到十万级“抢市场”,更没有靠贴牌或换壳来“刷存在”。外界常用“节奏保守”来形容坦克,但在品牌内部,“克制”是一种明确的战略选择:不盲目放量,不轻启副线,只在组织能力与商业逻辑允许的范围内,精准释放产品力。

这种克制,首先体现在车型投放的节奏管理上。比如针对去年推出的坦克330,常尧就直言:“为什么搞限量?一方面是产能,另一方面是想看看市场上到底有多少人真正需要这个车。”



这种逻辑,其实已经跳出了车企就是要卷爆款的惯性思维,而是把资源投入和市场回报之间的平衡,放在首要位置。这不是“慢”,而是把资源投入在“确定性更强的产品”上,比盲目扩张来得更健康、也更可控。

其次,坦克的克制还体现在价格带与价值锚的维护上。在整个车市都在向下“内卷”的背景下,坦克始终将产品线锚定在20万元以上。谷玉坤在专访中说得非常直接:“即使考虑20万元左右的产品,也不会牺牲核心品质,更不会推出丐版,传动轴等关键结构一个都不会少。”这不仅仅是技术底线,更是品牌底线。

正是这种坚持,让坦克在今天成为为数不多不靠降价也能维持保值率与利润率的中国品牌。谷玉坤强调:“我们不做十三四万元的产品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做不到,也不愿意降低标准。”这既是对产品品控的自信,也是对品牌资产的长期保护。

最具代表性的“克制”,体现在智能驾驶的推进策略上。当外界对智驾的想象越来越超前,参数越来越炫,坦克却明确表达“我们不是因为别人有、我们没有,就马上上马”。常尧表示:“我们考虑的是,智驾除了日常通勤能力以外,是不是能结合坦克的越野场景做出特殊体验?我们要先验证它的稳定性、适配性,再上线。”



这其实也是坦克与其他品牌最大思维分野之一。坦克始终是以场景定义落地逻辑。在城市通勤中,坦克Hi4-Z将全面配备智驾功能,但在越野场景中,他们更强调“能越障、能脱困”的辅助能力,这种场景分层的策略,远比“全域智驾”来得务实,也更贴合真实使用者的感知节奏。

在体系尚未准备充分、市场验证尚未闭环的情况下,不急于兑现,是成熟车企才有的商业定力。在整个行业越来越追求“快速试错”的背景下,坦克的这份克制,反而成了一种稀缺品质。它让我们重新意识到,真正长久的品牌力,并不是快跑出来的,而是稳走出来的。

坦克的目标是跑通全球的越野坐标系

坦克从不是一个靠话术起家的品牌,它的每一步扩张,看似低调,其实步步踩实。



如果说“极致”是造V8、硬桥、柴油新能源这些别人不敢造的东西,“克制”是坚持不做十三万丐版、月销三百车不轻推,那“融合之道”,就是如何让这些产品理念在全球市场成立——不是让世界接受你造了什么,而是你能在世界级工况下跑得出来。

常尧说得直接:“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国内,中国品牌也能把大旗扛起来。”

谷玉坤补充:“我们的V8发动机,不是为噱头,而是为高端车型准备的,有明确的规划。”



这种全球意识,不是停留在口头,而是被写进每一次工程验证流程里。比如,在巴西,坦克进行了120km/h非铺装高速测试,验证高强度振动下整车结构刚性与轮系响应。在俄罗斯,坦克接受了极端盐雾与寒冷气候下的防腐试验,覆盖多周期冷启动与高湿热应力叠加。在中东与澳洲等典型越野消费市场,坦克凭借真实口碑赢得“不是营销说好,是用过说好”的用户推荐。

正如常尧所言:“海外市场,他们讲究实际,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他们更讲产品的美誉度和口碑。”这与国内市场的注意力打法不同,坦克走的是“验证比传播先到”的技术信任路径。



在品牌的全球化维度上,坦克将65万的用户共创当作品牌资产,常尧认为,用户共创不是营销用语,而是一种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中国越野的输出语境。

常尧提到,坦克在越野文化上有天然优势,别人可能十年才有文化沉淀,坦克五六年就能形成文化内核。这不是自夸,而是中国越野用户真实参与度、场景多样性和社群活跃度的结构优势。

即将进军卢比肯小道,就是为了参与全球越野标准制定。谷玉坤有句话说得很提气:“在技术赛道上,我们就要弯道超车,直的、弯的都要争第一。”

这背后,是一整套从产品结构、到用户信任、再到全球验证的品牌体系逻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