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参与修建三峡大坝的老人曾说过,90%的人不知道,在三峡大坝修建初期,我国著名水利科学家黄万里先生对修建三峡大坝持反对意见。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反对修建三峡大坝的“第一人”竟然是我国著名的水利科学家黄万里……
黄万里“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曾做出过两项极为重要的决定:一项是反对修建三门峡工程;一项是反对修建三峡大坝工程。
作为水利专家,一生都与水利事业打交道,要说黄万里反对水利,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但他却不相信一点,更是认为:“高坝锁龙”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最终反而会成为问题根源。
1984年,三峡大坝工程进入筹建阶段,施工单位、院校专家多方考察,最终由国家审批通过蓄水位为150米的三峡方案,而后,三峡大坝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修建历程。
但在进入正式修建之前,黄万里就曾提出了反对,当时中国的发展并不算十分先进,而修建三峡大坝可谓是耗时、耗力、耗钱。
光是初期修建三峡大坝的预算就达到了惊人的2500亿人民币,20世纪80年代,中国全国的GDP总量为1911亿美元。
按照当时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税率,1人民币可兑换0.16美元,1美元可兑换6.2人民币元。
这样算下来,当时修建三峡大坝的资金占据了当年中国GDP总量的五分之一还要多,全国人民都在因为这项水利工程“筹钱”。
黄万里口中的“高坝锁龙”是什么?通俗一点,就像是一堵高高的“城墙”将巨大的水浪“阻隔”在外,从而达到目的。
如何将“城墙”修建的密不透风、甚至连一滴水都渗透不进去?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中国的工程师们可以做到吗?即便堵住了水,堆积的泥沙何去何从?
当时,黄万里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他一辈子与水利工程打交道,要说谁最了解这些水利工程,黄万里必定是其中之一。
设想一下,三峡大坝一旦修建,一些地区的小型水坝就得选择“让路”,必须为三峡大坝的修建“出力”,筹集而来的资金也被统一使用,都花费在了三峡大坝上面。
西北地区常年干旱,飞沙走石,风吹石头跑,地上没有草;而华北地区呢,又因为地势、气候等问题,雨水充足且密集,这些雨水需要及时进行排泄、疏通。
因为修建三峡大坝,西北的干旱需要搁置一旁,华北的地下水成为“祸患”下不去,而这些资金全部都被投入到了三峡大坝的修建工程当中。
三峡大坝修建完成之后能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尚未可知,对于黄万里来说,国家修建三峡大坝工程,就是一场“豪赌”。
如果赌对了,问题迎刃而解,但有隐患,如果赌错了,不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会对西北和华北地区造成影响,甚至带来更大的灾难。
他为何如此执着于反对三峡大坝工程修建?其实,在三门峡工程修建时,他就做出了“同样”的预判,并表示反对。
三门峡工程修建完成初期,面临的问题一大堆,比如造成黄沙“拥堵”,排不出去,河水“泛滥”,使得西安险些成为“水城”。
泥沙拥堵造成河水泛滥,久而久之,堆积只会更严重,必须进行排沙排水,想出解决办法,困难重重,虽然后续想出了解决办法,但也是费时、费力、费钱。
黄万里的担忧有道理,但中国修建三峡大坝也是志在必得,思想在进步、技术在进步,而中国的举动也确实验证了一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中国修建三峡大坝的心意已决,若是做什么事情都“畏手畏脚”,也就没有世界上大名鼎鼎的三峡大坝了。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修建完成,距离从1994年修建时起,整整过去了12年,中国用十数年的光阴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奇迹。
三峡大坝修建完成初期,确实遇到了黄万里所说的问题,但从总体来看,三峡大坝竣工后利大于弊。
黄万里不是反对水利,而是担忧隐患,这一点与中国修建三峡大坝并不存在矛盾、冲突,而恰恰是有了黄万里这样敢于说“真话”的人,才能想出应对风险的良策。
谋求发展,就是要有人率先说不、又有人坚持排除万难,坚持不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