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讯(记者 雷风雨)春暖花开,杨柳飞絮给人们带来一些困扰,这些被赞为生态“功臣”的绿植,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不小心成为过敏原的“派送员”。记者从市城市管理委获悉,本市因地制宜多方施策,打造杨柳飞絮治理样板。
目前,天津市杨柳树总量达20.15万株,其中雌株占比41%,分布在道路、公园、小区、单位内部等处。别看这些雌株只是“妈妈树”,但“她们”的“白毛絮”繁殖力惊人,有时能让一条街变成“轻纱长廊”。治理的关键,便在于“控雌留雄”。天津市开展“树木识别+定点注射”工程,实施“外科级操作”,给树“打针”,即对杨柳树雌株人工注射植物抑制剂,从根源上抑制飞絮的生成机制——花芽分化。注射后当年起效,效果明显。目前,全市范围内已有七成以上的杨柳树接受了“针管疗法”,有效抑制了飞絮。
飞絮高发期间,天津市环卫部门启动“喷水压絮”战术,利用高压水枪冲洗树冠,提高湿度,阻止飞絮飘散。同时加密机扫频次,落地飞絮湿化再清扫,有效降低空气中二次扬絮的可能性。
不过靠这些“临床治疗”并不能治本,天津市正在做结构性调整。天津市在绿化规划中执行“有絮禁入”策略,新建绿地不再使用杨柳雌株,优先选用三倍体无性系品种或雄株,从源头斩断“絮链”。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绿植的生态效益,又避免了飞絮困扰。同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逐步淘汰飞絮严重的老龄树木。在街道更替树种时注重景观和生态过渡,避免“换树换味”,减少城市面貌割裂感。
飞絮治理的“终极目标”不是临时抑制,而是实现长效控制与生态并进。天津市在治理策略中融入长周期考量:一方面持续推进雌株替换计划,在未来5至10年内通过自然淘汰和更新换代,降低源头飞絮;另一方面建立数据库和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精细化管控。此外,科学选树成为核心理念。天津属盐碱地带,天津市慎重评估外来树种的适应性,避免“绿化泡沫”。例如常见的国槐、法桐、白蜡等,因具备“耐风耐旱、养地固碳”的本地适应优势,在今后绿化布局中有望被更多考虑和应用。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