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只麋鹿宝宝出生后,大家都非常开心,特意通过DeepSeek为它取名‘呦呦’,希望它健康茁壮成长。”4月24日下午,谈起首只麋鹿宝宝在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诞生,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副局长李辉民难掩激动之情。

  4月23日,宁夏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2024年从江苏大丰迁入的麋鹿种群成功诞下首只幼崽。这只新生小麋鹿的降生,是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又一成功典范,标志着麋鹿在西北地区的迁地保护与繁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再添生动注脚。

  从江南到塞北的生态接力

  4月24日,走进暮春时节的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暖阳轻洒,生机勃勃,枯草里点点新绿与波光粼粼的水面构成了一幅美好的自然画卷。

  在一处草地上,一群麋鹿正惬意地漫步觅食,享受着春日的美好时光。一只新生的小鹿静静地盘卧在草丛里,享受着春日美好的时光。



青铜峡库区湿地首只麋鹿宝宝诞生。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李辉民回忆说,4月23日中午,保护区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对麋鹿进行饲喂,此时大部分麋鹿已在饲喂点等候,通过查看清点发现少了一只,工作人员便通过无人机和望远镜进行查找,在距离饲喂点约500米的一处草丛中发现其身影,经反复确认,这只麋鹿的身旁出现了一只小麋鹿,正在享受鹿妈妈的舔舐,看着它怯生生的样子,似乎对这个未知的新世界充满好奇。新生麋鹿幼崽体长约60厘米,体重约7公斤。库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为其取名“呦呦”,希望它健康茁壮成长。



青铜峡库区湿地首只麋鹿宝宝诞生。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2024年9月,在国家林草局与宁夏、江苏两地林业部门的协作下,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入35只麋鹿。为确保麋鹿适应新环境,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用围栏搭建了200余亩的放归适应区,每日投喂豆粕与玉米混合饲料为其补充营养。经过数月精心照料,麋鹿已完全适应西北气候,保护区俨然成为这些可爱家伙们的新乐园。

  “此次小麋鹿幼崽在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诞生,充分证明了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良,非常适合麋鹿家族的繁衍生息。”李辉民自豪地告诉记者,目前,还有8只麋鹿有孕在身,即将生产。这些麋鹿出生后,将进一步扩大种群,保护区也将进一步建设扩大麋鹿保护地,让他们更好地繁衍生息。

  麋鹿种群繁育助力湿地生态修复

  麋鹿被誉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在湿地植被调控、地形重塑、土壤改良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宁夏最大的黄河滩涂湿地,近年来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构建了多层次生态保护网络,成效显著。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栖息地优化与食物链修复,使得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从早期的几十余种增至292种,其中鸟类212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5种,如黑鹳、中华秋沙鸭等;二级保护鸟类44种,如白琵鹭、大天鹅等;哺乳动物30种;植物287种。每年吸引数十万只候鸟迁徙停歇,成为西北第二大鸟类繁衍栖息地。



生活在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李辉民表示,此次麋鹿成功产仔,预示着西北地区首个麋鹿迁地保护项目的初步成功,也显现出麋鹿引入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效应,为研究物种适应性、遗传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提供了珍贵样本,也为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参照的科学模式。

  从本土灭绝到种群复兴

  据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麋鹿自古以来是中国特有的物种,曾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湿地。据史料记载,早在1700多年前,麋鹿就在青铜峡繁衍生息。后因战乱与生态破坏,于20世纪初在中国本土灭绝。1985年8月24日,我国通过引入项目,22头麋鹿从英国运抵北京,其中20头被当晚运至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终于实现了麋鹿百年回归的愿望。近年来,通过种群复壮、迁地建群、野化放归,成功实现种群复苏。截至2025年,全国麋鹿数量已超1.2万只,分布点扩至83处,野生种群达5000余只,覆盖历史栖息地90%以上。





生活在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摄

  从濒临灭绝到重归故土,从江南水乡到塞北湿地,麋鹿的传奇重生是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践,正以“呦呦鹿鸣”的生机,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祁瀛涛/文 祁瀛涛/摄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