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真的很让人感到恐惧。”韩国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金敏秀,对着镜头表情十分夸张地皱起眉头,她手里举着的麻辣烫微微有些晃动。三天之后,她的粉丝居然在成都的一家火锅店里“意外遇到”了这位曾经断言“绝对不可能尝试中国菜”的网红——桌子上已经摆上了第四盘毛肚,而他的嘴角甚至还沾着香油。



金敏秀并非首个玩“贬华流量术”的韩国网红。她的前辈们早已摸索出一套固定剧本:先是拍摄机场,接下来抱怨中国人多;接着剪辑几个街头混乱的镜头;最后掏出泡菜便当,以此来展示“爱国”。不过2024年的算法发生了变化,在TikTok上#RealChinaExperience话题下,韩国年轻人自发上传的“真香”视频正在疯狂地收割流量。



首尔大学新媒体研究所留意到,对中国进行贬低的视频,在韩国本地的转化比例,已经从之前的62%,快速下降到29%。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类内容,在被拿到中国社交平台上再次创作之后,它的播放量,经常能够达到原版的5到8倍那么多。例如金敏秀发布的那则“中国地铁体验”视频在B站的鬼畜区域,居然获得了230万的观看次数。
"中餐除了油就是咸",金敏秀的经典台词在米其林榜单前显得格外可笑!上海紫外线餐厅的主厨悄悄爆料:"有位韩国美食博主连续三周预约,每次都要求座位避开镜头。



韩国农林部刚发布的报告表明,泡菜的进口依赖度已达到42%,而且在这部分进口的泡菜里,居然有90%是来自中国的。当韩国网红在镜头前得意地展示所谓“正宗泡菜”的时候实际上包装袋上标注的“山东日照”产地信息,经常会被弄成马赛克。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中国调味品协会给出的数据:韩国辣酱的主要成分辣椒粉,其中78%是从新疆采购来的。



高丽大学心理学的金政贤教授发现,那些对贬损中国特别热衷的韩国网红,其粉丝群体中的“文化不安指数”越来越高。这种集体性的焦虑,在汉服挑战事件中达到了顶点;当中国博主复原《簪花仕女图》妆容并获得千万点赞之时,韩国网红圈整体陷入崩溃。不过竟没有人敢提及《世宗实录》中“衣冠悉仿大明”的这一记载。



韩国内容创作者协会展开的调研揭示出严峻实情:那些刻意营造对立的博主,他们的广告报价正以每月15%这样的速度呈下滑态势;现代汽车等大型品牌开始在合约当中加入“不得发布带有误导性的文化比较内容”这一条款。而且在这个时候,那些真诚地去分享中国体验的新账号正在不断兴起,比如说“釜山小伙在深圳”,其粉丝数量在半年的时间里竟然一下子暴涨了80万。



首尔明洞的广告牌上,某化妆品牌将金敏秀的代言海报撤下。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明星代言的手机广告。这个画面,或许最能说明问题;当韩国网红还在表演“嫌弃”之时韩国市场已然用真金白银投了票。毕竟没人会拒绝一个能同时提供螺蛳粉以及三星手机的国家——即便嘴上还要倔强地说“只是暂时喜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